福建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王增賢10月23日做客交通運輸部在線訪談節目時透露,福建省正在研究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老區蘇區的傾斜支持力度,加快構建“暢、安、潔、優”農村交通發展新格局。
福建全省建制村通客車率超過99%
2014年以來,福建省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通村暢鄉的農村公路使“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成為現實,為農村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
王增賢提到,五年來,福建省農村公路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實施了“鎮鎮有干線”“百鄉千村”路網提升等工程,目前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9.26萬公里,其中縣道1.51萬公里、鄉道4.19萬公里、村道3.56萬公里,94%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57%建制村通雙車道。“不斷延伸、日益完善的農村路網,有效縮短了城鄉物理距離,拉近了城鄉群眾心理距離,改變了鄉村消費結構、產業結構、鄉風村容,促進了鄉村文明,有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王增賢稱。
結合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福建省推進路域環境整治和養護提升,其中,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1.7萬公里、危橋改造1602座。
同時,通過采取“一村一策”,精準打通農村客運“最后一公里”,目前全省建制村通客車率超過99%,18個縣(市、區)客運實現全區域公交化運行,各縣(市、區)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水平全部達到3a及以上等級。
王增賢表示,福建省農村物流體系也在逐步健全,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及港灣站從無到有,建成246個;村級物流節點加快建設,新增4100個;鄉鎮快遞網點100%覆蓋,建制村100%直接通郵,農村客車100%安裝車載衛星定位終端并接入監控平臺。農村運輸服務更加安全、便捷、經濟、高效。
推行“三保障兩驅動” 構建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體系
王增賢透露,福建省著力構建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體系,概括起來可以說是“三保障、兩驅動”。其中,“三保障”是指組織保障、運行保障、資金保障;“兩驅動”是指技術驅動和激勵驅動。
他舉例稱,在三保障中的組織保障方面,福建省交通運輸廳、設區市政府均設立“四好農村路”領導小組和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督促各地“四好農村路”推進實施。率先全省實施路長制度,全省縣(市、區)全面設立縣鄉村三級路長,由縣(市、區)長、鄉(鎮)長、村主任分別擔任縣、鄉、村路長,作為轄區內統籌建、管、養、運協調發展的總負責人;縣、鄉兩級同時設立路長辦公室,由分管交通的副縣長擔任縣路長辦主任,履行日常部門協調和工作督促。同時,推行鄉村道專管員制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選聘組建了近2000人專管員隊伍,負責鄉村道管養巡查監督、隱患排查、災毀信息報送、協助路產路權保護等工作,有效改變了鄉村道管理薄弱的局面,強化了農村公路的網格化管理。
在運行保障方面,福建省推進智能管理,基于規劃gis數據庫建立計劃管理系統,實現建設項目管理精準;全面推行農村公路管理app,實現管護巡養一體;完善出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廣安裝車輛主動安全智能防控系統、村村通一鍵叫車裝備,提升運營服務安全高效。
在“兩驅動”方面,王增賢表示,福建省構建嚴格績效考核,將“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納入省對市、市對縣、縣對鄉鎮的政府年度績效考核,以及省交通運輸廳對地市交通局的績效考核,實現壓力傳導到位、責任傳導到位。同時,省級對年度績效考核前三名的地市,省級補助依次上浮4%、3%、2%,后三名的依次扣罰3%、2%、1%。建立養護省補資金雙掛鉤機制,也就是省補增量資金與市縣財政資金到位情況、與養護成效“雙掛鉤”,有效發揮了省補資金杠桿作用,促進養護成效提升。實施示范激勵,福建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縣、鄉鎮建設,累計創建18個省級示范縣(其中老區縣17個)、96個示范鄉鎮,其中已有4個獲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對示范縣,省、設區市政府分別給予500萬元項目激勵;示范鄉鎮由設區市給予30萬元至50萬元的項目激勵。
加快構建“暢、安、潔、優”農村交通新格局
談及下一步福建省農村公路發展工作,王增賢表示,日前,國家出臺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關于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意見》,交通運輸部等八部委印發了《關于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對農村公路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
福建省正在研究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老區蘇區的傾斜支持力度,加快構建“暢、安、潔、優”農村交通發展新格局,實現“道路通、百業興”,為解決“三農”問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實的農村交通運輸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