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天,我市遭遇暴雨肆虐,長江、太湖和主要河道水位連續超警。6日10時30分,我市防汛應急響應由5日晚上的ⅳ級上升至ⅲ級。在市防汛辦科學調度下,全市水利泵、閘有序開啟,第一時間搶排澇水。各級各地也加緊對險工險段加密巡查,第一時間發現和處置問題。至6日17時,全市汛情平穩,局部地區有澇水,未發生大的險情。
堤防巡查確保“第一道屏障”
昨天10時40分,惠山區洛社鎮水利站負責人尤維峰接到巡堤人員電話:“京杭運河梅涇高橋地段有一處管涌,直徑約10來厘米,請立刻處置。”10分鐘后,10余名防汛搶險人員趕到現場,用沙袋構筑臨時圍堰。一個半小時后,直徑3米、總高1.5米的圍堰筑成。“堤防是阻擋外水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一些小漏洞如不及時處置,很可能在高水位壓力下迅速變大、短時間內導致堤防塌掉,所以巡堤很重要。”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在地面高程低于太湖水位的濱湖區馬圩,每三四里堤防都配備了2名防汛人員巡堤,不下雨時一天至少巡堤2次,下雨時則不間斷巡堤。巡堤時他們除了看堤頂是否平整,還要到堤防內坡下細細查看土質、有沒有滲漏現象等。
全市深基坑工地未現嚴重積水
昨從市住建部門獲悉,連續暴雨,全市1200多個建筑工地全部停止戶外施工作業,市區兩級住建部門提前24小時發出防汛預警,約1500多臺應急水泵提前布置到位。截至昨天19時雨暫止,全市工地深基坑、高邊坡施工區域未現嚴重積水、坍塌、倒灌等災害現象,少數因短時匯水量超出水泵排水流量出現短暫積水,很快被水泵抽排出。暴雨過后,一些被雨水浸泡的工地基坑和低洼地帶出現淤泥堆積,項目部組織人力清淤,防止后續雨水夾雜淤泥影響水泵抽排,形成二次災害。
在重點工程宜馬快速通道項目工地,記者看到太湖水位已經漲到快與堤壩齊平,工地樁基施工現場的水溝和低洼處有少量積水,“項目正在進行圍堰施工,預計本月底才開始隧道部分開挖,因此暴雨對工地影響較小,少量積水很快被排掉。”現場負責人說。
國省干道筑起防汛“銅墻鐵壁”
一場暴雨,導致路面積水嚴重。據悉,昨天,全市普通國省干道養護人員共出動巡查、搶排人員210余人次,出動車輛、機械設備60臺次。在馬山七里堤附近路面上,濱湖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防汛突擊隊緊急排澇,“積水是山上的大量樹葉被雨水沖刷后堵塞排水孔所致。”隊長梅建榮發動隊員們赤手上陣,通過“純手工”疏通排水孔、挖排水溝將積水排除。在342省道(錫虞路與團結路),公路應急搶險人員面對通行有困難的群眾,主動上前提供幫助。
在蘇錫常南部高速馬山段施工現場,施工船舶早已“躲”進了避風錨地,被安置在深基坑、低洼地的150臺電動抽水泵開足馬力向太湖排水,不遠處,隊員們在隧道主體處增加了50厘米高的沙袋,筑起一道“銅墻鐵壁”。在太湖隧道另一頭的南泉段,現場工人緊急加裝50余臺水泵抽排水,同時啟動挖掘車輛配合筑壩攔水,防止雨水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