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此行為本身是“超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預期的”。作為中國最發達地區的重點工業城市之一,無錫正積極推進碳中和發展理念,我們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有哪些?對地方政府制定未來規劃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俊杰。
■ 碳中和納入未來產業規劃,讓經濟和節能減排并軌發展
中國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創舉,超越了歐盟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張俊杰認為,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未來產業規劃,對于無錫來說,是一個極有遠見的動作,同時伴隨著很大的難度,挑戰與機遇并存。
“目前無錫擁有的產業基礎,如可再生能源、替代性能源領域以及氫能源領域,為無錫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堅強的產業支持,”張俊杰表示,相較于其他城市和地區,無錫在碳中和技術領域具備一定優勢。
不可忽視的是,制造業在無錫的地位舉足輕重。如何在發展制造業的同時,踏勘并走出一條“前人未蹚過的路”,還需要“無錫智慧”。“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城市人均收入是無錫的三倍,尚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無錫有志于這樣的目標,就要將產業轉型發展、未來產業布局考慮其內。”張俊杰說。
■ 依靠科技創新,撬動無錫碳中和產業
太湖灣科創帶是無錫聚全市之力推進的“頭號工程”,通過布局科教、創新打造無錫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實現碳中和道路,張俊杰認為無錫的早期規劃很有遠見。
創新是解決碳排放問題的最重要抓手,正在建設的太湖灣科創帶是實踐低碳、零碳的最佳“實驗場”。“無錫地區經濟水平比較高,百姓對碳中和、碳達峰有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太湖灣科創帶,通過產業布局調整,業態提升,數字化管理來實現碳中和目標是可以預見的未來。”張俊杰團隊研究發現,在區域碳市場試點地區,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低碳創新專利增加了20%;而且,碳市場并沒有對企業的財務績效產生負面影響,“創新和碳中和可以是互為促進的”。
■ 激發企業入局低碳創新,讓碳中和實現共生效益
碳達峰、碳中和不僅僅是發展目標,更是無錫新一輪的產業機遇。“無錫要利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所產生的政策激勵,來做適當的產業引導,發揮自身優勢,做長長板。”張俊杰說。
在這當中,政府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實現碳中和更需要市場的推動。政府提供行業技術引導來激發企業家入局低碳創新領域。最近,以遠景科技集團為代表,無錫企業、企業家頻頻在多個場合就碳中和發展前景發聲,遠景科技集團還宣布將與紅杉中國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的碳中和技術基金,投資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領域的領先科技企業,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
“期待看到在碳中和領域出現更多有遠見的無錫企業。”張俊杰說,他看好目前無錫氫能源產業發展的較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