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11:12:33
來源:互聯網
太湖灣科創帶建設迎來一波重磅“智力支持”。此次太湖人才峰會上,無錫與10家高校未來技術學院簽訂了共建合作協議,加上此前在深圳與華南理工大學先行簽署的合作協議,與這座城市牽手的未來技術學院已有11家,無錫也成為全國首個與未來技術學院全面合作的城市。
這是一項對科教資源的強勢引入,也是一項對未來10—15年新興產業的前瞻布局。無錫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支撐引領、創新元素導入。在全面合作的協議文本之中,可以看到:設立未來技術太湖獎學金和創新基金,共建創新中心和實習實踐基地,一系列創新舉措展現“近悅遠來”的生態與氛圍;再品讀相關細則:不設合作具體量化考核指標、地方政策支持資金由學院統籌使用、市區聯動布局等“新打法”,則體現著無錫導入創新資源不功利、破常規的眼光與胸襟。
與未來技術學院全面合作,是為了更好地擁抱未來——當高校孕育的前沿尖端技術種子植入求賢若渴又敢于創新的熱土,葉茂花繁、碩果可期。
獨到的眼光:培育未來人才搶抓未來技術,期待“質的飛躍”
今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各板塊和市科技局迅速出動對接。市科技局前往對接的一名人士坦言,“從搶占先機的角度來說,無錫的時間點選得很準,成為第一個主動去洽談的地方政府。各高校看到了這座城市創新的執行力、獨到的眼光。”前來參加太湖人才峰會的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席建忠印證了這樣的說法,“無錫是將共建未來技術學院當成一件大事在做,在探索人才雙向培養的模式上,無錫走在了全國前頭。”
校地的成功牽手,也需要雙方現有基礎、理念的高度匹配。“無錫的產業基礎和北大的優勢學科契合度很高。北大未來技術學院以未來生命健康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無錫有藥明等一批行業頂尖企業,迪哲醫藥創始人張小林還曾受聘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席建忠告訴記者,學院本身在人才培養方向上注重產教融合,以技術產業化方向去培養學生,“學生得有實操經驗,并能深刻理解行業問題,這種人才也是和地方政府的需求比較一致的。”
而此次和濱湖區簽約的清華大學,早在2012年就和無錫市政府聯合共建了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校地合作已有較好基礎。濱湖區科技局局長華兆哲稱,在未來技術方向探索上,清華大學一開始就是發起人的角色,提前致力于未來10—20年后的技術基礎研究,“而且最吸引我們的一個獨特理念是清華更注重本科生的培養,通過理工結合的方式給學生打下扎實基礎,學生普遍有很強的創造力。我們去考察時發現很多本科學生已在為華為等大企業解決技術問題,而這正是我們最緊缺且最需要的創新人才。”
先進技術的突破是一種量的疊加,而未來技術則是對未來經濟社會具有顛覆性影響但當前尚未實現的技術。提前布局,就是要率先實現質的飛躍。市科技局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負責人認為,無錫產業成熟,但在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硬件”上,沒有北上廣的城市體量能級。“產業要向高端進軍,形成經濟新的增長極,必須高站位進行10年后、20年后的前瞻布局,落腳點在人才上。”該人士表示,科技成果大多出自高校的基礎研究,未來技術學院學生基于交叉學科做研究,通過自由探索、發現未知的東西,在某一領域深耕多年找到今后的科研創新方向,甚至將創業城市落在無錫,這是最值得期待的。
開放的胸襟:不設考核量化指標,重在謀劃明天、后天的事
無錫,不僅搶占先機,更以開放胸襟海納創新元素。
擁抱未來,需不短視、不功利。未來技術學院建設不應是項目式的、包干式的、運動式的,而應是自主性的、常態化的、可持續的,甚至要做好打持久戰的長期準備。但當未來技術人才培養一旦獲得成功,將大大增強城市的科技實力。
此次合作內容的一大亮點是,無錫沒有對合作高校設置產出成果等相關量化考核指標。“地方政府啥要求也沒提,也沒給我們設置考核指標,就一門心思想把這件事做好,我們努力干活就行。”席建忠告訴記者。此外,無錫給每個合作高校設立每年一定額度的太湖獎學金,高校可自由統籌支配。板塊還將結合專題活動申報制等形式,每年給合作高校增加區級獎勵。
不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重在擴大朋友圈,提前謀明天、后天的事。這背后當然藏著無錫更大的“野心”:通過設立太湖獎學金,把“太湖”印記深刻在高校人才的腦海中,未來技術人才集群效應可能一時半會還不會形成,但將來這些學子立業時會想到太湖邊的太湖獎學金,無錫必定成為其創業首選城市之一。
“人才的力量是巨大的,關鍵是要發揮改革的撬動作用,打破思想觀念的束縛和體制機制的障礙,提升人才與區域發展的融合度、匹配度,釋放和激發人才發展的內生動力。”市科技局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負責人稱,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和評價應放長周期,增加彈性,真正為未來技術人才培養提供寬松的制度環境。
城市的未來:全方位合作,觸發“0-1”的突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無錫集結全市資源在推動的這一引才育才模式,有多項創新之舉。市級層面的統籌政策疊加各板塊的個性化政策,讓未來技術學院的發展從戰略合作層面,加快拿出落地打法。根據規劃,無錫將按照5年—10年建設期,進行“2+1模式”布局,即給予每個學院2類政策資金支持方式,與每個學院共建1個基地。在具體內容上,從學生培養、結合地方產業解決實際需求、解決學生實踐基地等方面,無錫與這11家高校正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合作。
在市科技局人士看來,設立未來技術太湖獎學金和未來技術創新基金,這是無錫在已有產業基礎上做的又一創新布局,以此來衍生未來產業,將今天、明天很好地銜接起來。共建未來技術學院大學生實習實踐無錫基地,則通過把兩級政府需求列出、學院設置課題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帶薪實習的實踐機會。以此方式把名校大學生吸引到無錫來,學生在實踐中可以更好了解無錫、親近無錫。以科創飛地形式在校設立未來技術太湖創新中心,同樣打的是太湖牌,通過承接和孵化高校科研成果,推動更多未來技術成果在錫轉化和產業化。“撒100粒種子出去,總會有一兩粒發芽開花結果。”該人士表示,在無錫高校資源還不夠突出的當下,需要更多的創新途徑,縮短引才、引尖端技術的物理距離。
無錫和各大高校未來技術學院合作的種種創新之舉,也為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打開了一個新范式。“清華將立足本次合作,加強與地方的互動,篩選本地產業生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的好奇心、創新的熱情和激情,讓他們產生興趣并在實踐中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出一批勇于、敢于而且能夠定義新概念、開辟新疆域、發展新方向的,面向未來的,有能力實現突破0-1的未來科技創新人才,同時也助推無錫本地產業的提質升級和更多的原始創新。”清華大學行健書院副院長徐蘆平在訪談時表示。
熱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