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總部、14家子公司、1300多名職工的無錫華光汽車部件集團有限公司,今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艱難“爬坡”。從一季度的“谷底”到二季度的“上坡”,董事長薄可晨松了一口氣,“多方力量推動產業鏈全鏈條復工復產,很多堵點打通了,為企業注入了發展動能。”
在惠山區洛社的華光集團總部,一個嶄新的智能車間內一片忙碌,5臺大型沖床整齊排列,7臺智能機器人穿梭其間快速地工作著。去年,公司騰出3500平方米車間、投入3200萬元上馬汽車配件智能化生產線,月產量達1.5萬套,“要是沒有訂單,新設備閑置,投資風險很大。”集團總經理盧啟青說,沒想到的是年初疫情突至,遍布全國各地的分公司銷售明顯下滑,員工流失,訂單減少。
復產和復工的堵點擺在集團面前,引起多方關注。華光集團是全國百名汽車零部件銷售企業之一,其產業鏈僅在惠山區就有多家企業,行業影響不小。復工審批初期,集團部分配套供應商屬于小微企業,尚未得到批準。2月中旬,惠山區委負責人到企業聽取防疫復工中的困難、建議,對集團反饋的這一問題,當即批示要保障重點供應商復工復產。3天后,在惠山區的11家重點供應商全部優先通過審批,相關供應和工藝鏈恢復暢通。同期,成都、長春、鹽城等地的分公司也陸續復工復產,并取得了在防疫、稅收、社保繳費等方面的政策性費用減免。3月中旬,堅守了1個多月的武漢鑄華總經理王燕帶領47名員工重返崗位,這家分公司成為武漢市蔡甸經濟開發區首批復工企業。
一邊復工復產,一邊打通市場堵點。集團市場部負責人高佳輝帶著項目團隊和優質新產品奔波上游企業,2月底,從某國際領先新能源汽車主機企業傳來消息,華光成功成為該公司的供應商。而新智能生產線令人驚嘆的生產能力很快“聲名遠播”,4月以來,華光集團除了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的訂單逐步增長外,又陸續與多家主機企業簽訂新車型相關項目,為多個車型提供支撐板、尾翼類配套產品。
產品生產出來了,可是各地道路限行又成困擾企業的難題。副總經理薛松、黨員劉國接下了這個難題,在高速指揮部、洛社鎮政府等多方支持幫助下,辦妥相關手續,逐步打通物流堵點。2月中旬,由上海駛出的貨卡運輸車來到華光,拉走了公司節后復工的第一批貨物。當晚,集團又整合無錫本地物流車輛,陸續向長春等方向發出貨物。同時,華光還為有困難的供應商提供物流運輸幫助,共度時艱。
集團黨總支書記沙永明說,截至目前,華光集團所屬各公司包括武漢公司均已100%復工復產,上下游配套供應產業鏈、工藝鏈均銜接到位。銷售數據成功“上坡”,從3月份銷售不足5000萬元,到4月份達到8300萬元,5月份預計突破9000萬元,集團迅速扭轉逆勢,基本達到了常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