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硬巖隧道掘進設備國產化難題,近日在惠山得到破解。由沈工大無錫研究所牽線落戶洛社的江蘇馬超地下工程設備有限公司,于7月12日下線了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200mm微型純硬巖隧道掘進機。取名為“鐵甲號48-1”的這臺高科技設備,引發了國內的廣泛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中國盾構裝備專家楊華勇專門發來視頻致賀。
一臺長11米、寬2米、高1.5米,重約20噸的黑乎乎的大機器,躺在汽車西站物流園區的一間2800平方米的大廠房內,“這就像一只裝了鐵齒鋼牙的穿山甲。”公司董事長、研發者馬超說。
成為國內首家、世界第三家微型純硬巖隧道掘進機生產企業,馬超是有備而來的。“在這種能穿越崇山峻嶺的設備上,國外企業只銷售整機,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緣于沈工大江蘇校友會的牽線,她拉上幾名在江蘇的校友,組建了自稱為“沈工大系”的技術研發團隊,在國內相關專家的指導下,不舍晝夜刻苦鉆研,其間還同時申報了十多項實用新型專利。滾刀刀具是硬巖掘進設備的“鐵齒鋼牙”,此次應用的微型滾刀刀具在國內尚屬首次,能夠讓“穿山甲”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事故風險。
馬超團隊去年初起在長三角尋找研發和生產基地。洛社在此前已與沈工大共建了“一鎮一院士”項目,鎮黨委負責人聽到消息后發出了邀請。“當時已基本確定在滬寧線上另一城市將項目落地,但去年初來洛社考察后,我們改變了主意,并迅速與洛社簽約。”馬超說,企業入駐,享受到了免房租、退稅、政府相關補貼等“套餐式”優惠,“我們從簽約到進場開工1個多月,所有手續都由當地政府派出專員全程辦理,我一點都沒費心思。”從企業進場到完成產業鏈布局后,企業就開始研發工作,短短10個月時間,這臺耗資約350萬元的“穿山甲”成功誕生。
才落戶惠山不到一年就被列入惠山區先鋒英才計劃,馬超對下一步的發展充滿信心。據透露,首臺掘進機已基本確定了買家,而意向訂單已頻頻傳來,“第二臺設備很快就要動工了。”而下線當天,企業與中車常州車輛有限公司簽下共同開發之約。目前,企業為進一步的研發和擴大市場,正在招聘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