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灣科創帶重要園區之一的生命科學園近日又有好消息傳出,無錫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區持續在新藥、器械及技術研發上精準發力,不斷推高園區產值。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外包區169家生物藥企實現銷售66.67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24.52億元“精準研發”占比36.78%,為史上最高。
10月23日,在太湖灣科創帶建設工作會議上,濱湖區委書記馬良在發言中提出,要抓住太湖灣科創帶重大機遇,落實好支持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全力推動生命健康等產業提質提效。
“精準醫學”概念最早于2015年提出,起初是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實施臨床醫療決策,后與臨床緊密接軌的新藥、檢測、器械等領域的精準研發都被納入。擁有無錫90%新藥研發能力的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區針對重、特、大、罕見等疑難雜癥,根據臨床特需持續加大精準研發,在國內生物醫藥研發領域樹立了越來越多的“無錫標簽”,比如專注新藥研發的藥明生物;深耕器械領域研發的天瑞、藍軟和瑞迪姆;不斷開發診斷試劑的傲銳東源;開發新冠ct快速篩查系統的脈得智能等。
進入四季度,新的“精準研發”在持續推進。由天瑞精準醫療研發的百萬身價“質譜檢測前處理機器人”本月投入批量生產,僅此一項企業年產值增加逾5000萬元。相比人工檢測“耗時耗力”,“機器人”操作從血樣提取到報告出具只需1.5小時,而且杜絕了人檢的“不穩定性”。藍軟智能醫療投資數億元推進“醫學光學三維影像重建”技術,將助力外科手術精準實施,并將精度提高至0.1毫米以內。本月初,投資7.2億美元的健適醫療項目即將開工,心臟、神經、腫瘤介入等高值精準醫療器械和醫療耗材投產后產值規模將超百億元。“十四五”投資超30億元的智康弘義致力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藥研發。10月21日,藥明生物港股股價大漲10%,市值站上3000億港元關口,超過國內所有新興生物制藥創業公司。據悉,今年藥明生物賦能客戶研發生產新冠抗體的研發團隊已超過3000人,目前部分項目已進入臨床試驗。
“精準”研發在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的同時,也不斷提高園區和企業的產值。在全國400多家生物醫藥園區中,占地僅為5平方公里的無錫外包區面積最小,但創造了“單位面積稅收貢獻”、“上市公司市值”等兩個全國“第一”。據外包區副主任劉煥介紹,“十四五”生物醫藥競爭將進入深水區,新藥、器械“精準研發”比拼將更激烈。與很多產業園轟轟烈烈的大招商、快招商不同,今年前9個月,外包區謝絕了近50家傳統生物藥企的進駐意向,新注冊企業雖然僅為8家,但屬于高端硏發及醫療服務性企業。
10月23日,無錫市委在太湖灣科創帶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推動科創帶的發展首先要追求“高科技”,堅持“科”字為先,對科技水平不高的項目,一律不能在科創帶落戶。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趙曄告訴記者,地處湖灣岸線,面對苛刻的環保要求和緊張的土地資源,外包區提高畝均產出只能在“精準”上發力,“創新研發加速區”等新空間將“精準”留給“高精尖”研發藥企。
11月份,國內生物醫藥品牌論壇——“2020太湖(馬山)生命與健康論壇暨精準醫療發展大會”即將召開,大會以“聚焦精準醫療,服務健康中國”為主題,知名院士、院長及專家將圍繞精準預防、新藥研發、精準器械等領域進行深入交流。趙曄表示,專家院士、研發人員、醫院院長構成了推動“精準醫學”發展的精準信息供應鏈,論壇對接兩頭將助力更多無錫新藥、器械的“精準”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