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創新驅動核心戰略“頭號工程”——太湖灣科創帶建設工作備受矚目。濱湖區作為科創帶重要節點板塊,區委書記馬良就該區如何參與科創帶建設時表示,要在“發揮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業兩個作用、把握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兩個環節、夯實人才和環境兩個支撐”等三方面集中發力,推動院所創新鏈和本地產業鏈并重發展、深度融合,全方位融入、高姿態領跑太湖灣科創帶建設。
無論是“發揮兩個作用”,還是“把握兩個環節”,科創帶“濱湖路徑”已經有著重要的數據支撐。全市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剛剛公布了一系列重要指標數據,在“技術合同成交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數”“每十億元地區生產專利擁有量”“每萬億元地區生產總值高維持年限發明專利擁有量”等多個反映“科技含量”的重要指標中,濱湖都進入“前三”,其中體現“區域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活躍程度”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這一指標,濱湖以6.07%排名第一,高出全市平均3.71個百分點。
濱湖科技局局長華兆哲介紹,作為國家特有的科技管理方式,技術合同登記統計涉及技術服務、開發、轉讓、咨詢等四類合同,技術含量是合同登記的金標準,“技術交易的活躍度”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支撐作用一直是巨大的。
此外,前三季度在“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占比”上,濱湖區首次以70.2%的高比重升至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20.6個百分點。而前三季度無錫地區新設企業有3.8萬戶,濱湖新設企業總量(2865家)雖不占優勢,但研發類企業(737家)25.72%的占比,卻高出全市平均值2.05個百分點。
這個秋天,喜人的,還有豐碩的科研轉化成果。10月初,由濱湖區和江南大學聯合打造的江蘇省模式識別與計算智能工程實驗室正式運行,致力于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核心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的攻堅。10月23日,屬地院所重大科研成果fgpa(可編程邏輯門陣列)產業化轉化項目簽約,項目對區域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將起到巨大拉動效應。10月29日,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和山水城管委會聯合打造的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正式啟用,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運行安全測評和標準研究的同時,將助推無錫形成相關產業鏈。此外,不久前濱湖區又與來自科研院所的10名“科技副總”就新材料、高端制造、集成電路等產業領域研發簽訂技術合同。
“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完善常態化對接服務機制,打通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品’的通道,將‘不可多得’的創新資源轉化為‘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馬良表示,集聚無錫近90%的科研院所資源是推進濱湖科創帶建設的重要抓手,通過加快“一所一策”重大項目實施及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類項目建設,用“濱湖創新30條”等專項政策,提升“院所經濟”的“溢出效應”,推動一批科研成果就地轉化與產業化。
“加快科創企業、創新項目落地湖灣,政府的推力不斷往縱深方向推進,近幾個月落地科創帶園區的高科技項目增速明顯加快。”華兆哲介紹。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濱湖將同時大力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未來將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等科創帶重點產業,支持研發機構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更多“黑科技”、“硬科技”、科技“小巨人”的誕生,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據統計,今年前9個月,濱湖新增注冊1000萬元以上企業為432家,其中落戶科創帶集成電路、兩機、生命科學、總部經濟、數字電影、知識產權等相應園區的企業數有173家,占比40%。11月份,濱湖區科技創新促進中心將正式啟動運行,中心擔當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助力科創項目、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的轉化落地。
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進入四季度,濱湖已連續走進武漢、西安、上海、杭州多地,通過落地活動加快人才和科研資源“導入”。在夯實人才和環境這兩個重要支撐上,濱湖未來將統籌用好“太湖人才計劃”“濱湖之光”等市區兩級人才政策,以引育更多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
10月29日,在濱湖區奮戰四季度動員部署會結束前,馬良特別提出:“2021年全區第一個重要會議就是科技創新大會,從現在起,各地、各級要多想一想在全面融入科創帶建設上自己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