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媒體采訪團來到蘇州的第二天,“蘇州發布”發出的一條消息引起大家熱烈討論。消息的內容是“雙一流”大學廈門大學將在昆山設立研究院,打造長三角高端教育、創新平臺。
在“人才為王”的年代,這幾年蘇州頻頻引進“最強大腦”,讓不少城市艷羨。尤其是南大蘇州校區破土動工,更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對標先進城市,我們能看到,創新發展永遠離不開大學的支撐。蘇州在改革開放的路上,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打通產學研通道。”蘇州市委黨校副校長方偉介紹了蘇州大力引進高等院校背后的思維邏輯。
在家門上“南大”,蘇州就是這樣敢想、敢干。在采訪中,記者時刻能感受到蘇州這座激情燃燒的創新之城,對標先進、爭第一創唯一的精氣神。
■ 借梯登高,集聚高端人才
導入一座大學,激活一座城。據介紹,隨著南大蘇州校區的到來,蘇州高新區正以南大蘇州校區為“中心”、向外輻射,規劃建設一個面積達77平方公里的太湖科學城,為原始創新提供更多的科教資源和平臺,整體提升蘇州的核心競爭力。
不僅是高新區,在蘇州,隨處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對高端人才的渴求和濃厚的產學研氛圍——中科院納米所、中科院醫工所成建制落戶,清華蘇州環境研究院、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等創新載體加快建設。目前,蘇州已與中科院合作共建創新載體34家,超過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總數的20%,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創新載體13家,成為與清華合作最多的城市。
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今年蘇州還創新實施了“揭榜掛帥”制,面向全球發布“干將鑄劍榜”招引人才團隊,首批拿出33個項目、共計超81億元“懸榜”。目前,已有光通信、量子芯片領域的兩個項目揭榜,單項金額均超千萬元。
俗話說,事在人為,“人才”是創新的關鍵。方偉介紹,近年來,蘇州高度重視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引進,并且各個板塊都熱情高漲。例如,在蘇州工業園區建有獨墅湖高教區,在吳中和高新區交界的石湖地區重點發展職業教育,昆山建有杜克大學,太倉擁有西交利物浦……甚至達到了“幾乎每個板塊都有大學”的高度。在引進方式上,則善于“借梯登高”,實現從“借”到“融”的轉變,“融”就是校地合作辦學。如今,崇文尚教已成為蘇州最鮮明的文化標識,也為厚植創新沃土提供了人才支撐。
■ 發力天使投資,扶持初創企業
蘇州的開拓創新精神,同樣體現在科技金融領域。比如,創新設立了全國首支科技保險創業投資基金、在全國首創“科技項目研發費用損失保險”;在高新區打造金融小鎮,大力發展風投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等金融產業,目前已吸引600多家基金投資機構入駐,聚集資本規模達到1000億元。
針對金融資本對初創企業“不愿投、不敢投”的問題,蘇州通過獎勵補貼、風險補償、階段參股等方式,引導天使投資機構為科技企業注入“金融活水”。
專注于機器視覺技術應用的“天準科技”就率先嘗到了甜頭。2009年,僅落戶蘇州2個月,天準科技就獲得了高新區管委會下屬國資公司科技城創投及蘇高新創投的800萬元扶持資金。此后,看著企業逐步站穩腳跟,兩家創投公司又以640萬元轉讓20%股權,將持有企業股權比例下降到5%,消除了企業股權被“稀釋”的擔憂,以實際行動支持企業放手發展。去年,天準科技在科創板成功上市,也給投資機構帶來了很好的回報,實現了“雙贏”。
“無錫在債券投資方面發展較好,在股權投資方面還需努力。”無錫市科技局高新處處長邊建鋒表示,由于天使投資通常投的是早期初創企業,投資風險較大,因此投資機構往往比較謹慎。而蘇州給予投資機構獎勵補貼、風險補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資機構的投資風險,從而提高了投資機構的積極性。此外,進一步建立健全風險投資失敗容錯機制,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也有利于充分發揮國資企業“天使投資第一先鋒”的作用。
■ 協同創新,共推科創一體化
蘇州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連續11年位居江蘇第一。在方偉看來,蘇州經濟社會之所以取得快速發展,得益于“順勢而為”、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下階段蘇州要保持領先優勢不僅要順勢而為、更要主動作為,繼續打好“改革、開放、創新”牌。順應區域一體化發展大勢,“協同創新”成為蘇州人說的“高頻詞”。
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是蘇州重點打造的重大創新載體,構建“開放融合的科研協同創新機制”,是實驗室體制機制上的亮點。據介紹,實驗室科研人員擁有“全聘”“雙聘”兩種身份,對重大項目實施跨團隊合作,“雙聘”科研人員來自實驗室以外的科研機構,這些“最強大腦”因項目攻關匯聚于此。項目完成后,可以回到原單位,也可以選擇繼續留在實驗室工作。
在區域協同創新上,蘇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劉嵐認為,長三角城市之間還有許多可以合作探索的空間。“例如,技術經紀人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能否在培育、認定科技經紀人方面實現政策互通、身份互認?能否在推動研發資源共享、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上更進一步?這都是大家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以推動科創資源加速聚集,爆發出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