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文藝作品會讓城市閃光。在今年的錫城舞臺上,我市新創排的原創作品牢牢占據了“c位”:這一幕是《歌唱祖國》,講述無錫籍著名音樂家王莘創作這首耳熟能詳歌曲的家國情懷;下一幕則是《泰伯》,演繹三千年前吳文化開拓者、江南人文之祖泰伯的恭良謙讓;首次亮相的民樂團,用一場《梁溪華章》音樂會,描繪太湖的旖旎風光和無錫的風土人情……
近年來,文藝精品陸續登場,讓城市文化變成可感知可觸摸的體驗,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展現新無錫謳歌新時代。
用“高峰意識”瞄準“高峰目標”
入選全國“百年百部”創作計劃的舞劇《歌唱祖國》,登上中國表演藝術最高殿堂展演的民族歌劇《二泉》,閃耀著“無錫元素”的電影《八佰》《中國機長》……這幾年,文藝作品在創作思想、觀念和方法上不時有新的“體悟”,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機遇中,“高峰意識”逐漸成為錫城文藝創作者的自覺。
“觀眾整體的審美和對藝術的期待也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創作者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去回饋觀眾。”無錫市文化發展集團藝術總監劉仲寶說,打造精品,更是藝術團隊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初心。堅持打造文藝精品,以“高峰意識”朝向“高峰目標”。在剛剛閉幕的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上,江蘇多家院團交出了令人稱贊的作品,而無錫作品從未讓人失望。舞劇《千年運河》獲優秀劇目獎,錫劇《惠山泥人》《追夢路上》獲入選劇目獎,錫劇演員蔡瑜獲優秀表演獎。
五年來,我市有13部作品入選國家、江蘇藝術基金,歌劇《二泉》等多部作品入圍中國歌劇節等國家級展演項目,舞劇《南國紅豆》獲第四屆江蘇省文華大獎,舞劇《英雄·瑪納斯》、歌劇《二泉》、舞劇《南國紅豆》、歌曲《精衛填海》等榮獲江蘇省第十、第十一屆 “五個一工程”獎;小王彬彬、黃靜慧入選文旅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
舞臺藝術如此,其他藝術創作亦然。黑陶的散文集《漆藍書簡》、徐風的紀實文學《布衣壺宗:顧景舟傳》、龐培的詩集《數行詩》、夏堅勇的長篇散文集《紹興十二年》等作品均獲紫金山文學獎。去年,適逢美術、書法、攝影三大國展舉辦,厚積薄發的無錫文藝界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無錫23件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11件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4件作品入選第二十七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創造了新的歷史,在全省名列前茅。
厚植文藝精品迭出的土壤
文藝高峰以經典作品為標志,無錫每年都會涌現出不少具有標桿意義的作品。抗疫期間,來自無錫各個行業領域的文藝人才,創作了不少廣為傳播的作品,歌曲《眼語》、錫劇唱段《打好抗疫阻擊戰》、彈詞開篇《眾志成城縛蒼龍》、微小品《小滑稽 大防疫》等系列作品,不僅用生動形象的方式還原真實的“抗疫戰場”,更用溫暖人心的方式,凝聚奮進的力量。第二屆運博會期間,無錫市歌舞劇院創排了以運河為主題的原創舞劇《千年運河》,為更多人親近運河文化提供了平臺。
這五年來,我市各個文藝院團聚焦時代熱點,挖掘本土元素,一批彰顯中國氣派、無錫特色的精品力作令人目不暇接:舞劇《畫女情懷》《吳祖光…夢別新鳳霞》《南國紅豆》《天山魂》,錫劇《錫商》《惠山泥人》《徐霞客》《好人俞亦斌》,滑稽戲《屋檐下的藍天》《真正害煞人》《桃花朵朵開》等等。
這五年來,我市先后組建市文化發展集團、復建了市評彈團、成立了市民族樂團,錫城的文藝建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進一步豐滿了城市的文化架構。先后出臺了《無錫市優秀文藝人才引進暫行辦法》《無錫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帶徒傳藝實施辦法(試行)》《關于推動無錫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無錫市文化藝術項目扶持獎勵辦法》以及《惠民演出補貼辦法》等政策措施,對優秀劇目創排投入、國內外商演、參評全國大獎、惠民演出、人才培養加大扶持力度,以政策杠桿激發藝術創作新動能,切實增強藝術生產自我造血機能。
借文化產品傳播“無錫聲音”
無錫一直在實踐讓文化走出去,把優秀作品送往國際舞臺,讓世界通過文化產品了解無錫、感知無錫。
五年來,我市組織文藝團隊赴港澳臺及海外演出45余場,進一步提升了無錫文化的影響力。市歌舞劇院積極探索國際藝術合作,舞劇《繡娘》《丹頂鶴》《聊齋-竹青》《南國紅豆》《尋》等一批優秀作品赴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柬埔寨、泰國等國家商演,所到之處均獲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
去年7月底,大型經典傳統錫劇《孟麗君》《錫劇精品折子戲》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上演。這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及香港回歸22周年,由江蘇省海外聯誼會與香港江蘇社團總會聯合主辦的“江蘇戲曲文化進香港系列活動”的開幕演出。錫劇打頭陣,贏得滿堂彩。
無錫美術館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日本相模原市舉辦美術作品展,無錫博物院赴美國圣安東尼奧舉辦《無錫博物院藏品精選展》等活動,皆為海外觀眾送去一股清新的“江南風”。通過文藝載體,無錫地方文化傳播到不同的地方,打開了一扇讓世界了解無錫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