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好老城風貌,提升無錫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譽度?昨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5)》已編制完成,并通過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首次將保護范圍從無錫市區擴展到市域,首次將34處歷史地段、老街、古村納入保護范圍,首次落實了大運河遺產區和緩沖區界線……新一輪規劃體現我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鮮明導向: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充分挖掘資源,充實保護對象,為歷史文化名城“夯實家底”。
構建市域聯動保護格局
“此次規劃最顯著的特點是完善了保護體系,擴充了保護對象。”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一輪規劃構建了市域、市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古跡五個層次的保護框架。首次將保護范圍從市區擴展到市域,形成“四脈、四城、多點”的市域聯動保護框架。
“四脈”是指大運河、錫澄運河、伯瀆港、湖灣文化脈絡,“四城”是指需要重點保護的無錫歷史城區、江陰歷史城區、宜城歷史城區和丁蜀歷史城區,“多點”則是指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等。
宜興有脈絡清晰的陶文化遺產體系,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江陰是江防要塞之城、中國民樂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人士認為,明確市域層面的保護對象,有利于統籌資源,加強整體保護,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群”。
歷史城區保護范圍擴大至7.66平方公里
在歷史城區的保護上也更加突出整體性。此輪規劃在原來“龜背殼”歷史城區的范圍外,另外劃定了一個規劃控制區,使其保護區域從原來的3.64平方公里增加到7.66平方公里,形成“一山一水,一城兩市,一弓九箭”的保護格局。
記者在規劃文本上看到,新增的控制區主要在三里橋、清名橋以及惠山古鎮和錫山部分區域,“一城”就是“龜背殼”區域,“兩市”指三里橋北市、清名橋南市。“南市、北市是老無錫對市區的記憶,將其納入控制范圍,有利于加強對歷史城區風貌特色、街巷空間的整體保護。”規劃人士說。
據介紹,我市在歷史城區保護中提出的“水陸雙環”規劃建議在審查時也得到了省住建廳專家的高度肯定。歷史是可以被感知的,街巷是可以閱讀的,如何做好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規劃人士指出,可打造“錫徑”水環,沿古運河和環城河組織濱水開放空間及連續步行空間;可貫通“錫徑”陸環,沿健康路(陶巷、毛梓橋巷)-前西溪-新街巷-睦親坊巷-學前街-勤學路(學佛路)-南市橋巷-新生路-小婁巷-蘇家弄-鄧侯弄-連元街,串聯主要文化空間。
新增34處歷史地段、老街、古村
與上一輪規劃相比,此次還新增了16處歷史地段、8處老街和10處古村落;新增376處文物古跡和闔閭、鴻山、陽山3處地下文物埋藏區。
“無錫整體的城市化率較高,過去我們可能更關注對梁溪等中心城區的保護,其實對村鎮歷史文化的保護也尤為重要。”參與規劃編制的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無錫是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很多早期工商業就是從鄉村手工業、鄉村集市發展起來的,加大對老街、古村的保護,一方面可延續文脈,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保護無錫鎮村風貌特色,避免陷入“千鎮一面、千村一面”的尷尬境地。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列入保護的古村葑莊就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當地的原住民依然延續著古老的宗祠文化,老街上建有楊氏宗祠,每年都會舉辦一些祭祀活動,實現姓氏文化的活態傳承。”與此同時,這些入選的老街、古村,大多保留著傳統街巷肌理,是呈現江南水鄉風貌的最佳載體。
嚴格控制景觀視廊和建筑高度
對歷史城區的保護離不開規劃管控。新一輪規劃明確了“觀山、看水、顯地標”的視廊控制目標。例如,控制了3條觀龍光塔視線和10處觀景點,也就是說,從人民西路、淘沙巷、黃埠墩望向龍光塔,要保證有清晰、完整的視線廊道。“今后,觀塔視線之間的新建建筑高度,應進行嚴格的視線分析和城市設計,不得阻礙既有觀塔視線。”規劃人士解讀說。
記者在規劃圖上看到,除了視線廊道外,《規劃》還控制了三里橋天主堂、北倉門、圖書館鐘樓、西水墩、圣公會十字堂、妙光塔6處文化地標,明確其周邊地區新建建筑高度不得破壞現有傳統建筑地標的標識性。
在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上,《規劃》落實了大運河遺產區和緩沖區界線。遺產區為黃埠墩至下甸橋的古運河河段及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緩沖區主要是指運河沿線歷史風貌保存較完整的街巷空間。這意味著,今后在遺產區和緩沖區范圍內的任何開發建設活動,都要嚴格遵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中國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規劃》等有關要求,以更嚴格的管控措施加強對大運河沿線建筑的風貌管控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