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從市美麗河湖辦獲悉,近期由第三方對全市8個板塊131條環境集中整治河道開展的暗訪抽查和測評結果出爐,古運河等10條河道上紅榜,葫橋中心河等10條河道上黑榜。這是我市首個美麗河湖環境整治紅黑榜。
此次抽查發現,河湖岸線亂墾亂種共失分占比四成以上,水域岸線沿線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積物共失分占比三成,且大多發生在城郊接合部以及農村地區;而違法排放、違規圍網管樁和住家船舶失分較少。“這表明我市河湖環境在‘岸綠、景美’方面還有欠缺。”市美麗河湖辦負責人說。
梁溪區在此次抽查測評中整體情況最好。“長效管理機制是確保河道長治久清、長治久美的關鍵。”區住建(水利)局副局長曹罕碩說。2018年起區河長辦就引入紅黑榜,每周對100多條河道分批督查、通報,但后來發現查得勤了,治卻跟不上。2019年起他們建立治理新機制,對2次入列黑榜的河長由區河長辦等約談,3次入列黑榜的由街道紀委約談,倒逼各地加強河道環境管理。如今,區里已實現“查報的水環境問題治理不過夜”。
河道管理到位,還與人員、經費投入足有關。梁溪區去年在這方面投入達1900萬元,并細化了管理方案:河面由環衛負責,河岸及沿岸10米范圍由街道負責,涉農河道由屬地負責,河面上的生態床等設施由水務公司負責。“投入和2018年比翻番,河道管理和三四年前以環衛為主的模式相比,更精細、更高效。”市美麗河湖辦人士說。此次抽查濱湖區、新吳區等地情況也較好,均與投入保障有關。
抽查發現,8個板塊都有在河邊亂墾亂種現象,雜亂水草和水葫蘆等滋生明顯。被列入黑榜的江陰葫橋中心河、宜興軒莊河都有這樣的現象。市美麗河湖辦人士說,不管城市河道還是鄉村河道,河邊都不能種菜,會導致水土流失、污染入河等問題。而我市河網相連,外來水葫蘆等應該一發現即打撈,防止因過快繁殖影響通航,或枯萎后難徹底打撈等問題發生。
信息顯示,10條黑榜河道一周內要落實整改,且后續紅黑榜仍將以較高頻率推進。業內人士說,從長遠來看,相關板塊要加強河道管理力量,增配人員、船只和打撈設備,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同時要全面推行聯合河長制,使跨街道(鎮)、社區(村)河道的河長能相互監督、快速協調。河湖環境整治不能少了百姓,要盡快全面推行“社工+志愿者”聯動模式,形成美麗河湖“人人建、人人管”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