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4日,2021無錫(北京)央地兩用產業合作交流會及一系列密集走訪活動在京舉行。重點央企與無錫在既往合作和未來發展上取得了高度認同,雙方圍繞“接下來還能做些什么”“具體怎么干”展開對話。“硬”實力才能獲得尊重和青睞:從“神舟”飛天到“天問”探火,從“蛟龍”探海到“奮斗者”坐底馬里亞納海溝,每一項輝煌成就,“無錫制造”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各大重點央企正在進行‘十四五’期間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制定,而無錫以太湖灣科創帶建設為依托也在謀求產業落腳點,當下的時間點,可以說是最佳窗口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人士如此解讀。
合作對接,承載“大院大所”技術轉化
無錫一直以來就是國家“大院大所”科技發展、產業創新的熱土。多年來,重點央企紛紛在錫布局,形成了以“大院大所”為核心,系統整機與元器件相配套的科研生產體系。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蓬勃發展,“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等重大創新成果迭出。
進入“十四五”,“大院大所”都有技術、產品走向民用,“能出盡出”地釋放需求。從走訪中了解到,中國船舶、中航工業在“十四五”期間都有融入長三角的計劃,這從區位和產業協同上為無錫提供了更多合作契機。
惠山區正在打造航空產業園,借助此次活動,他們向相關單位表達了積極合作的意愿。“惠山區工業企業密集,產業門類齊全,尤其是新材料、高端制造、關鍵零部件研發方面的專精特新企業多,配套協作半徑小,非常適合央企產業基地落戶。”該區相關人士說。
協同配套,“小巨人”企業崛起成團
一個偉大的企業離不開同樣偉大的伙伴,“巨無霸”身邊也需要“小巨人”的支撐。不少央企表示,配套條件對項目落在哪里十分關鍵,“院所研發能力再強,也不能孤零零地在當地發展,協同配套企業很重要。”
這一點,無錫不遑多讓。無錫企業技術水平國內領先,一大批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加速崛起,相關企業經過多年淬煉掌握了一系列專利,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技術能力。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100家無錫企業深度參與了嫦娥五號和“奮斗者”號的核心研制任務。
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燃氣輪機領域,特別是葉片制造領域,無錫已形成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和較強的核心競爭力。航空航天配套零部件領域,派克新材料是國內少數幾家可供應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環形鍛件的企業之一,為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衛星等提供產品配套,并參與多項國際合作。
“難能可貴的是無錫已經形成了政府組織企業參與央地合作的機制。”一位參與座談會的央企負責人表示,與其他城市企業單兵作戰相比,無錫企業不僅有“成團”的實力,無錫政府還有“組團”的服務意識。對此,無錫市主要領導在推介行業內頂尖企業的同時,也呼吁央企多給民企入場券,讓他們能夠有更多機會參與央地合作。
蓄積動能,邁向高技術產業藍海
為什么將目光投向兩用產業?
這是一片未來高技術產業的藍海。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空天科技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一起出現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部分,規劃還在“前瞻謀劃未來產業”部分提到要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深海空天開發研究院。
無錫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市兩用產業進一步躍升提供了動能。無錫是全國較早開展北斗衛星導航民用的城市之一,先后培育了航天新氣象、中科微、卡爾曼導航等一批優質企業,自主研發導航芯片、定位接收設備、射頻電纜等一批特色產品,加快部署車聯網與智慧交通、工業互聯網、智慧物流等一批融合應用場景;無錫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3135億元,接近全國1/4;2020年無錫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1421億元,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二;近年來無錫軟件產業實力穩步上升,穩居全國前列,安超云操作系統、自動化辦公軟件、仿真試驗系統等,從日常辦公到深海探索,軟件的支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數字引擎。
手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這把“鑰匙”,無錫是打開央地合作“大門”的實力選手,面對數字化轉型的關口,兩用產業蘊含著產業體系高端化的能量源。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獲悉,我市已設立規模超6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專門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兩用等重點產業,為新一輪央地合作“開篇布局”,贏得未來發展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