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無錫物流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物流資訊  >  行業(yè)新聞  > 厚植道德沃土,涵養(yǎng)“無錫溫度”

    厚植道德沃土,涵養(yǎng)“無錫溫度”

    2019/12/30 22:42:31

    來源:互聯網

      冬日的錫城,一段“禮讓行人”的片段如同一道陽光照進人們的心田:這天下午,市民黃先生駕車出行,經過青祁路附近人行橫道時,有行人經過,他習慣性地停下車。行人中有位媽媽,牽著一個小女孩,當走到黃先生車前方時,小女孩突然朝著黃先生,端端正正地鞠了一躬。一個不到10秒的鏡頭,卻因為濃濃暖意感染了無數人。視頻在央視《朝聞天下》節(jié)目中播出,城市文明的“高光時刻”令無錫又一次成為文明榜樣。

      “社會文明程度高”既是經濟強、百姓富、環(huán)境美的綜合體現,也是最終的落腳點。五年來,無錫圍繞“社會文明程度高”,致力營造社會文明新氣象,推動社會大局安定有序、更加和諧。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文明創(chuàng)建成效彰顯,“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無錫正成為一座更有“溫度”的城市,點燃發(fā)展的新引擎。

      ■ 文明著色,細微之處體味城市溫情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是什么樣子的?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個答案。有人說,是幸福感;有人說,是文化底蘊;也有人說,溫度來自于人們所傳遞的善意。

      車讓人、人致謝的暖心之舉,發(fā)生在無錫似乎理所當然。五年來,無錫累計建立180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chuàng)成全國文明單位25家、省級文明單位285家、全國文明村鎮(zhèn)16個、11戶家庭當選全國全省文明家庭,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成為全省首批立法精品示范項目,連續(xù)四年社會文明程度評測指數超過90分、在全省考核中實現“三奪冠”,創(chuàng)成首個全國文明城市群。

      探索以“制度化”保障文明“常態(tài)化”,無錫建章立制保障城市文明指數。2019年3月5日,無錫精神文明建設史上首部法規(guī)——《無錫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施行不到一個月,散發(fā)小廣告的行為就收到了首張“小微”罰單。《條例》為不文明行為懲戒提供法律依據,推動文明行為內化為個人自覺,固化為社會風尚。文明“制度化”,既有立法,也有舉措創(chuàng)新。“誠信阿福分”就是被實踐的妙招。2018年設立的這一城市個人信用積分體系,對自然人信用信息進行記錄,從交通違章、稅費繳納等社會行為,到信用卡還款、個人貸款等經濟行為,都會被記錄,形成個人信用檔案。因文明行為受到表彰或因不文明行為受到處罰的信息,也會影響個人“阿福分”的增減。

      除了制度化的“硬舉措”,還有充滿溫情的“軟環(huán)境”。在“好人之鄉(xiāng)”無錫,身邊好人們不斷用凡人善舉樹立典范。截至目前,無錫已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6人,全國新時代好少年1人,省時代楷模2人,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26人,上榜“中國好人”91人(組),獲評“江蘇好人”161人(組)。

      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好人和道德模范,培育著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錢兆云,是江陰南閘街道一名普通的環(huán)衛(wèi)工人。這個冬天的每周一和周三,她都能收到熱氣騰騰的雜糧粥、暖手又暖心的豆?jié){油條。這是已經加入了志愿者聯盟的商戶給她精心準備的“愛心早餐”,不少環(huán)衛(wèi)工人和她一樣,感受到志愿者送來的脈脈溫情。超過76萬的活躍注冊志愿者與市民一起,用行動為無錫增添善意。

      ■ 文化惠民,“江南風”涵養(yǎng)城市自信

      “梔子花、白蘭花……”“惠山下、運河旁,黝黑粘土自生香……”悠長的吳地曲調襯著鬧市嘈雜的人聲、沉沉的打泥聲,濃郁的生活氣息一下子把臺下觀眾帶入到《惠山泥人》的世界中。這一獲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戲曲類最高資助額度的劇目,首次將“錫劇”和“惠山泥人”這兩大“最無錫”的文化元素在舞臺上結合,把“江南風”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

      五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無錫敏銳捕捉時代熱點、本土元素,聚焦“四個謳歌”要求,創(chuàng)作、打磨了一批彰顯中國氣派、無錫特色的精品力作。大型民族舞劇《英雄瑪納斯》《天山魂》兩部文化援疆作品,跳出“活”的史詩;歌劇《二泉》作為“國家大劇院歌劇節(jié)”的劇目之一,登上中國最高藝術殿堂;中加合作原創(chuàng)舞劇《尋》赴美國、加拿大巡演,探索中西方文化藝術融合;第四屆江蘇省“文華獎”評比中,我市6部作品和個人獲獎,其中舞劇《南國紅豆》獲文華大獎。

      “一批新創(chuàng)優(yōu)秀作品的誕生,離不開運作良好的扶持機制。”市文化發(fā)展集團藝術總監(jiān)劉仲寶說,近年來我市運用劇本資助、演出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強化投入,扶持精品生產,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原”之上崛起了更多“高峰”。

      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的力度在加大,文化惠民的輻射面也在擴展。今年,無錫山禾老年合唱交流音樂會又入圍了政府購買的清單,負責人表示:“我們一定將公益性群眾文化服務做得更好。”自2012年設立引導文化消費專項資金以來,像這樣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項目,我市已連續(xù)7年以每年850萬元的投入力度累計購買了473項,帶動社會投入公共文化服務資金近2.3億元。同時,每年500支特色文化團隊獲得群眾特色文化團隊“小額資助”。有了政府的“撐腰”,他們創(chuàng)作出源源不斷的文化藝術新品,活躍在公園里、廣場上、劇院中,與廣大百姓分享文化發(fā)展成果。

      對接國家重大戰(zhàn)略,強化城市品牌效應,無錫正加強統(tǒng)籌謀劃,為傳承中華文脈貢獻無錫智慧和力量。策應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已連續(xù)舉辦兩屆“江南文脈論壇”,邀請全球嘉賓在文化認同上構建更大同心圓,在文明共識上尋求更大公約數。無錫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工作也在不斷提速:無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成立,運河文化教育聯盟在錫組建;城區(qū)段運河步道整體環(huán)通,惠山古鎮(zhèn)二期工程、錫鋼浜游客集散中心建設緊鑼密鼓;無錫大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基金推進落地……

      多姿多彩、開放包容,在一部部作品、一場場活動、一個個行動中,無錫“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的名片越擦越亮。它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當好文化建設高質量“領跑者”。

      ■ 多頭并舉,“繡花功夫”融入城市肌理

      霸氣的機車、帥氣的服裝、威武的裝備……如今在錫城街頭,市民經常可以看到鐵騎交警們穿梭于交通主動脈之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市交警支隊機動大隊大隊長陳煜瀏告訴記者,這個百余人的鐵騎隊伍,已經成為提升交通秩序管理、交通事故、擁堵警情快速處置能力的生力軍,鐵騎勤務實施以來,我市交通擁堵指數同比下降3.14%,平均車速提高了4.1%。

      五年來,類似這樣在城市精細化管理方面的新舉措不勝枚舉,一個個“潤物細無聲”的改變在發(fā)生:環(huán)境綜合整治,環(huán)衛(wèi)保潔改革層層推進,道路翻新和街景改造,隨處可見城市之美;用好地上和地下空間資源,停車設施周轉利用率不斷提升,“停車難”的問題正逐漸被解決;通過建立不文明交通行為“全社會曝光”機制,黑車、“小飛龍”、農用車等違法營運行為逐漸消失在市民的視線中。

      在這些變化背后,一項項及時可行的法規(guī)條例成為有力支撐:2018年6月,《關于鼓勵和規(guī)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出臺,直擊共享單車發(fā)展“痛點”;2018年9月,《無錫市違法建設治理辦法》正式實施,多次被群眾舉報、長期困擾行政執(zhí)法部門的違法建設“硬骨頭”,被“啃”了下來;2019年9月,《無錫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在省內率先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有法可依。

      今年的物博會上,“智慧城管”驚喜亮相,該項目將在明年年底建成。據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原“數字城管”系統(tǒng)在經歷新一輪“智慧城管”升級后,算法持續(xù)提升,多個專業(yè)化模塊也會相繼推出。過去,城市治理“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現象比較明顯,治理措施較為碎片化。如今,有了“城市大腦”,城市管理實現了快速反應和集中指揮,許多社會治理頑疾得到了明顯改觀。

      “頭腦”更加聰明的同時,“四肢”也更加有力。目前,全市城區(qū)和主要集鎮(zhèn)區(qū)劃分成580個管理單元,明確每個管理單元的管理標準和管理責任,全方位立體化的巡查讓市容問題無所遁形。地處城鄉(xiāng)接合地帶的山北街道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單元”集群,街道下轄的社區(qū)則是更小的“細胞”,社區(qū)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精細化管理一本通》已經成為他們案頭常備,這本不足40頁的小冊子囊括了戶外廣告、小區(qū)清掃、噪音管理等社會治理的多個內容。“當日巡查問題當日畢。”街道城管科科長徐淼說,現在的城市管理,網格員做的不僅是“對癥下藥”,更多時候是“治未病”。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是評判城市建設、管理的最終衡量標準。五年來,錫城的不少廢棄地被改建,“城市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建成,市民走出家門就是蜿蜒的公園小路、綠意盎然的樹木,閑適的景致隨處可見。“新建的城市游園我們全家都很喜歡。”家住無錫迎溪橋小區(qū)的譚阿姨每天都會帶著小孫子在家門口的顯義橋游園散步。而在錫山區(qū)實施圍墻潔美行動中,通過設置文化圍墻、綠植圍墻、出新墻面等形式,1130余面圍墻變身為藝術墻,“學校發(fā)動老師、學生、家長齊上陣,美化環(huán)境的同時也增強了市民的文明意識。”錫山區(qū)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25米以上高空戶外廣告、建筑樓頂店招集中整治,老城區(qū)、環(huán)蠡湖地區(qū)、京杭大運河沿線、快速內環(huán)、太湖新城等區(qū)域亮化改造,城市精美的“第二輪廓線”被勾勒,具有江南韻味的“夜無錫”也逐漸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