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7 12:25:07
來源:互聯網
疫情隔斷了人員的交往,卻沒有割斷科技創新的流動。在瑞典烏普薩拉市,諾貝爾獎獲得者本特·塞繆森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用遠程辦公軟件,與江陰貝瑞森的視頻溝通從未間斷——由其團隊研發的一批專利產品正在貝瑞森進行臨床前的預研究,未來,這些產品都將在江陰高新區實現產業化。
一頭是國際蛋白質分離分析技術的發祥地,一頭是地處長三角核心區的“中國制造業第一縣”。當瑞典烏普薩拉遇見無錫江陰,一場借地孵化的探索就此起步。
將科技創新的前端觸角貼近科創資源豐沛的地區,實施就地孵化——“科創飛地”模式的出現,對于有一定經濟實力但科創資源不夠的城市而言,值得一試。記者發現,從貝瑞森的離岸孵化中心起頭的這簇創新火苗,正在全市醞釀燎原之勢,這其中有企業的自發行動、也有政府的精心引育。在創新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無錫是否能踏勘出一種從基礎創新到產業落地的快速培育新模式?
就地孵化,貝瑞森跨境嘗試的初體驗
中瑞生物醫藥海外孵化器——江蘇省在歐洲設立的首個生物醫藥海外孵化器,就設在烏普薩拉大學里。在最靠近前沿科技成果的地方,屬于貝瑞森的200平方米實驗室成為企業布局未來的“棋眼”。
成立之初的設想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顧銘對此頗感欣慰:運營兩年多時間里,孵化器招了3位全職、4位兼職的科研人員,截至目前,總共“回流”了10個高端項目,其中6個藥品項目,并且申請了6項國際發明專利。兩個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顧銘透露:一個預計在今年12月份獲得臨床試驗批件,另一個將在明年5月到6月拿到。
新事物的出現是一場機遇與風險的互搏。顧銘說,當時貝瑞森在江陰發展得很順利,下一板塊已瞅準了“基因工程蛋白”,但遭遇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困難——“高端研發人才都集中在北上廣深,江陰很難招到”。不如干脆把科研設到瑞典去!依著貝瑞森和烏普薩拉大學的淵源,相信這不是難事。
孵化器果真如人們所希望的落地、運營,研發團隊完全本地化,貝瑞森承擔了所有的費用、負責科研的方向,并且嚴格執行產權歸企業所有的原則。顧銘認為,“設立海外創新中心的意義就在于,高校教授的科研工作是根據企業需求的臨床驅動型研發,所有的研發都指向項目快速落地。”
前兩年專注于研發,在一切進入正軌之后,中瑞孵化器項目開始拓展和烏普薩拉大學更多的合作空間:第三個年頭,引入研發項目的“注冊”板塊;今年4月份簽約瑞典本地的商務板塊,負責對海外藥企的項目銷售。“我們有信心成為離岸跨境孵化的一個標桿”,顧銘表示。
主動“就山”,破解高端資源的招引困局
火苗一經點燃,便有了蔓延之勢。
去年11月,錫東新城北京離岸創新中心在海淀區清華東路悄然揭幕。“前端在北京,后期發展由商務區配套載體來承接。”錫東新城人士透露,他們希望的招引項目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車聯網)等新一代信息產業領域。
5月中旬,江陰高新區創業園在上海搭建的異地孵化中心,也進入了最后的準備階段,月底即將亮相張江。
這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產業溢出類的飛地模式:主動對接科技創新“富集區”資源、將創新成果引來本地產業化,不同名稱、不同形式的外表下包裹的是相同的核心,箭頭直指當下城市高端科技資源不足的痛點。
“對于江陰這樣的縣級市來說,經濟實力再強,人才引進依然面對很大的難度。”江陰高新區創業園管委會副主任阮波坦言,這和城市能級等綜合因素相關。
即便是全球性行業的領導企業,在人才招引上依然遇到了難題。遠景招工程師,一下子能收到幾百封海內外知名院校畢業生或是“大廠”應聘者的簡歷,但聽說是到無錫,很多求職者退卻了。
“這幾年來,各地科技人才的爭奪越發激烈,我們憑什么讓高端的創新人才、項目能引得進且留得下?”科技界近年來對此反思不斷。市科技局副局長陳涵杰分析:在目前各地激烈的“搶人才”大戰下,靠傳統的政策吸引已基本無優勢可言;其次,從技術產生、交易到產業化,需要全流程的科技服務支持,無錫和先進地區相比差距不小。再者,無錫雖然不缺高校、科研院所,但和本地產業的匹配度不高。“等,是等不來的,需要主動出擊。”
市發展改革委去年開展的一項調研認為,“反向科創飛地”是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建立跨區域發展合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有益探索。高端人才、前沿技術項目一般不會輕易走出科研條件齊全的實驗室或創新機構,但“山不就我,我去就山”,可以憑借反向飛地提前對接搶得先機,破解高端人才招引困局;不僅如此,還能充分利用科創資源豐富的城市在科技服務上的各種資源。
再多“引進來”,基礎創新不可缺席
得益于科研成果的產權歸研發者所有的規定,研發人員對自己的成果充分負責,所以在瑞典“有用”的科研比例非常高。這極大地保障了中瑞孵化器的孵化成功率,但研發成本卻節省不少。顧銘透露說,從目前來看,離岸孵化的成本差不多只占整個公司的1/4。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論上來講,科創飛地帶來了一種更為靈活的招引模式,或者說性價比更高的一種合作模式。但科創飛地要真正發揮作用,面臨現實的考驗。
遠景智能中國區業務總經理陳杰博士已經習慣了上海與無錫之間的雙城生活。“遠景智能物聯網全球創新中心是遠景集團布局全球的第九個創新中心,也是集團在智能物聯網領域的重要落子。我們充滿信心,5年內將在經開區雪浪小鎮自建總部大樓。”
這種由企業主導的科創飛地,孵化的方向和企業的需求直接關聯。陳涵杰認為,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機制,是影響孵化成功率的關鍵項。而對于園區主導的異地孵化器,則需要在政策機制上予以完善,比如在科技貸款貼息等方面探索和本地孵化的同等待遇;在享受當地科技服務資源的同時,推動本地金融資源的介入。
“異地孵化也可以視為科技招商的一種拓展”,他表示,這能讓科創要素快速變現,而且能篩選掉大量的無效項目,并在項目落地前就通過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本配置;但要結合無錫產業發展的需要,并非“放進籃子就是菜”。
科創飛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破題高端人才引進的困局,但是事物的另一面,另一種聲音值得重視:“為我所用”當然重要,通過“產業化”的端口發力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但城市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提升,更需要長久攻堅。
市科技局局長孫海東表示,在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一體化過程中,無錫要用好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創新平臺、聯合組織跨區技術攻關、促進跨區技術轉移轉化、建設科技創新跨區“飛地”,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服務于優勢產業、組織攻關關鍵性的核心技術的目標,“讓無錫成為若干重要領域的創新策源地,加快促進無錫向長三角世界級科技創新城市群中心城市邁進。”
市科技局2020年工作表上,籌建太湖實驗室已經擺上日程,將對持續增強我市原始創新、基礎創新能力產生深遠影響;沿湖串起高新區太科園片區、經開區、大學城、科教產業園、馬山生命科技園,通過蘇錫常南部高速和宜馬快速通道,延伸至太湖西岸的宜興周鐵、丁蜀,科學布局科創型園區的環太湖科創走廊也在加緊布局中,帶來原創性的創新成果和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出。
孫海東認為,面對長三角科技創新的競爭壓力,無錫要抓好特色發展、優勢發展,“堅持自己的強項,這是最重要的,一旦在某些領域取得突破,就成為了屬于我們自己的獨特的東西。”
熱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