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無錫物流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物流資訊  >  行業新聞  > “一家親”擁抱“一體化”

    “一家親”擁抱“一體化”

    2020/4/17 17:45:20

    來源:互聯網

      5米寬的段莊浜,河東是無錫濱湖區胡埭龍延村段莊,河西是常州武進區雪堰橋繡衣村段莊,河浜上的段莊浜橋,將無錫、常州市域邊界上兩個同名的小村子連了起來。

      和段莊不同,2公里外的胡埭鴻翔村周司里和雪堰繡衣村周司里根本看不出“邊界”:相鄰的常州、無錫兩戶人家共用了一堵墻!

      春暖花開,記者走進錫常西部市域邊界上的一些自然村發現,兩地村民、村鎮之間“親如一家”,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合力探求著“一體化”的微觀形態。

      雪堰橋段莊姑娘,近半“跨市”嫁胡埭

      下午4時半,太陽還很高,雪堰橋繡衣村段莊31號,66歲的戶主錢炳華正在做晚飯,150多平方米的兩層小樓現在就住著老錢夫婦倆。鍋里蒸著的筍干燒肉、雞腿和紅燒魚是上周末女兒錢文艷一家回來后剩下的。

      錢文艷的婆家原先在胡埭鴻翔村,前幾年拆遷后搬至鎮上安置房內居住。老錢說,女兒在鴻翔正峰公司上班,“雖說與我們‘跨了市’,但相距僅3公里,想回就能回?!?/p>

      “距離近,語言相通,胡埭工廠多好就業,很多人家愿意把女兒嫁到胡埭?!背V堇C衣村書記胡亞偉說,常州段莊110多戶村民,近幾年近半姑娘嫁到了胡埭。

      女孩東嫁,在當地村民眼里還有更實際的理由:“胡埭拆遷,很多人家分到了幾套房子,自然會吸引到有女兒的段莊人。”

      據胡埭建設辦拆遷安置科楊斌法介紹,因園區建設、工業騰地需要,2008年至2011年胡埭進行了大規模拆遷,截至2014年8月,鎮上黃金地段14個小區的1.6萬套安置房被7200多戶分得,“大多數人家拿到了2套以上的住房?!?/p>

      每次從胡埭婆家回常州娘家,“錢文艷”們都要從段莊浜橋上過,村民開玩笑比喻,段莊浜橋像“鵲橋”,兩個村像“親家村”。

      和段莊類似,胡埭周司里村民周亞娟說,隔壁的常州周司里“一大半的女兒嫁到東面無錫了?!?/p>

      走在周司里,兩村地理界限——鴻翔村周司里4號和繡衣村周司里13號相鄰的兩戶人家共用了一堵墻。76歲的村民周記生說,兩邊的周司里44戶人家有39戶姓周,20世紀70年代兩村很多人家都在一個互助組。正因有著如此多的親近關系,兩村村民更像“一家人”。

      打破區域分割藩籬,“接邊”調委會覆蓋到村

      剛剛頒布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在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時提到,倡導推動毗鄰區域協作發展,強化功能協同。

      無錫的胡埭、馬山和常州的雪堰橋三鎮交界,三地鎮中直線距離僅數公里。雖說錫常西部市域邊界間早已實現地緣上“親如一家”,而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宏圖上,最需要破解的難題之一,依然是打破地域間在行政職能上的藩籬。

      胡埭鎮黨委副書記秦杰認為,相鄰的無錫胡埭鎮和常州雪堰鎮一直有著良好的溝通機制,而在長三角一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從鎮到行政村再到自然村,推行一層層設立“接邊地區調委會”,探索建立多級聯動協作機制。

      這一機制的益處在今年戰“疫”復工復產中得到了展現。目前在胡埭企業中工作的雪堰橋籍員工超過2000人。今年2月,胡埭企業剛復工就碰到難題,雪堰職工不能跨市上班。為此,濱湖區迅速主動對接武進區,兩地工信、交通等部門及相關鄉鎮直面問題啟動磋商,第一時間建立互信互認機制,通過辦理“出入證”解決“跨市”上班難。

      在“經濟一體化發展”上,兩地一直在合力推動。胡亞偉原先在胡埭現代氣動元件廠上班,2018年6月回到家鄉接任繡衣村書記一職。“繡衣村地處常州、無錫兩市三鎮(雪堰、胡埭、馬山)交界,錫宜公路、陸馬公路縱橫,距靈山大佛、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10公里左右,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边@是繡衣村在“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上的“溫暖”介紹。

      胡亞偉說,早年繡衣村數百畝工業用地對外招商時,得到了臨近市域兄弟鄉鎮的支持,胡埭、馬山等地冶金、環保、換熱器等機械制造廠家紛紛進駐繡衣,大大帶動了繡衣村級經濟的大發展,原來的經濟薄弱村現在成了年產值近10億元的經濟強村,現在全村擁有大小企業60多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1家。

      “共建共治共享”,邊界上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前不久正是桃樹需要灌溉的季節,但常州繡衣村境內的幾十畝桃田卻用不了“近在咫尺”前家浜內的水,原因是胡埭龍延境內的前家浜淤塞了,需要清淤打通。

      獲悉此情后,4月8日上午,胡亞偉撥通了龍延村書記何溯蓉的電話,當天下午龍延村農技員楊海剛就到了現場,經現場辦公,4月10日中午,繡衣的桃田灌溉用水“流動到位”了。龍延村副書記費軍告訴記者,市域邊界交界處大多是農田及蔬菜大棚,需要協調的大多是通水、修橋、通路的事情,因牽涉農業生產,“很多事情拖不得”。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從一直就存在的鄰村鄰里間的“互幫互助”,到區域內基礎設施乃至公共事務的“共建共治共享”,這里對“長三角一體化”的探索開始深入。

      4月13日,胡埭周司里村民小組長蘇建清在村里巡訪時接到村民反映,疫情交通管制期間設置在兩村間的隔擋拆除后,地上有很多釘子沒有敲掉,容易絆倒人。蘇建清立刻回家拿來榔頭,常州村民周惠明見狀,也從家里拿來了撬棒幫忙。

      蘇建清說,兩村的保潔人員在清理到村道、河道時,都會主動越過邊界去清理,時刻保持連接兩村的村道、河道一樣干凈、一樣美。蘇建清說,他和常州繡衣村周司里村民小組長周曉清家相距數百米,碰到小問題需要磋商,從來不過夜。

      村民們說,兩個村雖屬不同的市域,但平時走動串門根本沒有“從無錫到常州,或從常州到無錫”的感覺。此外,時間長了,溝通多了,口音也相互影響。錢炳華說,他去胡埭買菜,人家說他是常州人。去常州買菜,人家又把他當無錫人。

      離開段莊,正是下班高峰,車子很快駛入龍延村委所在的南北向滬宜路,掛著蘇b、蘇d牌照的汽車大量從馬路兩側的工廠內涌出,駛向分屬兩市的各自家中。

    上一篇:市委副書記徐劼一行赴錫山區、惠山區調研“三農”工作

    下一篇:這是本分類下的最后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