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村、城北、太湖等10家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建設已完成;國省干線公路完成8座獨柱墩橋梁安全檢測和加固項目,其余17座正在加緊推進……受疫情影響而延緩的實事項目工程,正以最快的速度恢復活力。昨天從市發展改革委獲悉,截至4月末的統計顯示,年度45個實事項目已全部啟動,37個年底需完成的項目30個已開工或實施。
疫情突如其來,導致今年部分為民辦實事項目啟動較晚,但在各責任方積極與時間賽跑、相關政策和部門服務到位的“護航”下,所有項目有序推進。2月25日剛拿到復工通知、次日立即開始復工建設,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市殘疾人綜合服務基地一期項目將后期工程穿插進行。目前一期已基本竣工,完成了地下室、一層次主體結構建設,主體結構施工將于上半年完成。
為了搶回失去的時間,不少項目推進都發揚了“釘釘子”精神,倒逼工程進度。市民廣泛關注的“太湖西大道體育中心南門大型人行天橋”項目復工后,第一時間組織人力、物力,對照目標任務,正排工序、倒排工期,開啟加速模式。目前,體育中心南大門已完成現場臨時設施搭建和兩根樁基施工,鋼箱梁制作完成70%,預計年內建成使用。
疫情成為文化業態轉變的“分隔線”。今年要完成150場次的“文藝進萬家”活動,受疫情影響,市文聯啟動了“線上惠民”模式,舉辦抗擊疫情線上展覽、朗誦、演出等活動,同時嘗試以各類“云音樂會”“空中劇院”“在線課堂”等線上形式,開展組織各類線上文藝活動,已累計完成50多場次活動。
“試了下,實時公交線路、乘車碼挺方便。”市民趙先生昨天試用了最新上線的城市服務app“靈錫”,對使用效果非常滿意。下載一個“靈錫”,便能享受包括政務辦事、交通出行、醫療就醫、旅游入園、借書參觀等170多項服務,讓市民充分感知和體驗到“有文化、有溫度”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便利。據了解,今年的為民辦實事中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量運用,整合了城市服務資源的同時提升了服務的技術含量,并提高了市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全市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已經開發完成并具備初步運用水平,錄入靜態和動態信息停車場7357個、泊位數總共達122.39萬個;以實現全市600多家中小學食堂全透明化監管為目標的“陽光食堂”智慧監管平臺,已完成與蘇南食材配送公司訂餐平臺數據對接,守護著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