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無錫物流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物流資訊  >  行業新聞  > 我市今年第一個全局性會議依然鎖定“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這條主線

    我市今年第一個全局性會議依然鎖定“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這條主線

    2020/6/12 14:14:03

    來源:互聯網

      砥礪攻堅、久久為功,為了擦亮“太湖明珠”的生態品牌,無錫始終在行動。3月初,疫情并沒有阻止無錫太湖治理的步伐,我市今年第一個全局性會議依然鎖定“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這條主線,以更加堅定的信念為還百姓一湖碧水而努力。

      一個個數據印證了艱辛背后的成效:至2019年底,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總體符合ⅳ類水平;13條主要入湖河流和3條入江支流水質首次全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水;區域河道水環境質量也明顯提升,八成國、省考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水比例,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7.8%,提前完成國家和省確定的2020年目標任務。

      探索新模式新技術,“硬核”利器助力治太

      722億元,這是2007年以來無錫治太的總投入。治太十余年,也見證了無錫不斷探索新模式、應用新技術的創新之路。

      梅梁湖拖山島上,3.6萬平方米的土工管袋鋪設出一個大型淤泥堆場,環保絞吸式清淤船將從湖底表層絞吸上來的浮泥通過管道輸送至此脫水固化,施工尾水排入生態凈化區,處理后的淤泥可用于綠化。這里是列入國務院批復《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的梅梁湖生態清淤試點工程,為實施大規模太湖清淤、減輕湖體內源污染作出探索。自去年10月底開工以來,此工程已完成清淤11萬方,占了計劃清淤量的六成。

      在太湖西岸,聚泥成島恢復湖濱生態的實踐已見成效。位于丁蜀鎮八房港的太湖生態濕地修復工程基本完工,宜興采用生態管袋圍堰技術,花6年時間修筑而成的長達3公里、總面積80余萬平方米的蘆葦島串聯成線。當地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證明,該區域水質逐年好轉,已從劣ⅴ類穩定在ⅳ類。

      在藻型生境條件沒有徹底改變的情況下,及時打撈處置藍藻是安全度夏應急防控較為有效的手段。統計數字顯示,2007年以來,太湖無錫水域累計打撈藍藻1540萬噸,打撈量占全太湖的90%以上,相當于從太湖清除了4111.8噸氮、1027.18噸磷。今年,無錫藍藻打撈戰役又添“硬核”利器。

      這幾天,在貢湖灣錫東水源地附近,一大一小兩艘嶄新的白船在“轟隆隆”的機鳴聲中工作。長約33米、寬11米的大船是“吃”藻的磁捕船,小船是輔助船。只見含有藍藻的湖水從船首底部被吸入前艙、進入處理槽,經機械投加磁性絮凝劑并作物理攪拌后,藻水中的藻細胞、氮磷等被“捕捉”包裹,形成“藍藻團”。之后,“藍藻團”被吸附到高吸力磁盤上,再被刮入兩側的落藻倉,分離后的藻泥經壓濾后形成“藻餅”,通過輔助船輸送至岸上。據了解,試用中的磁捕船相當于一座每天可處理1萬噸富藻水的移動式藻水分離站,大大提高了離岸打撈處理藍藻能力,增強了水源地取水口水域安全保障。

      除了“喝藻水、吐清泉”的磁捕船,我市還將推廣離岸設防、原位控藻的新模式。從衛片圖上可見,太湖無錫水域離岸300多米處拉起了長條的擋藻圍隔,讓湖中藍藻遠離岸邊。市水利局負責人說,2017年我市在錦園附近水域建設了一口加壓控藻深井進行試驗,井直徑1.2米、深度達70米,采用壓力控藻技術對藍藻加壓,使得藍藻喪失部分生物活性,達到控藻目的。今年我市將擴大控藻試驗,在貢湖許仙港、太湖西岸符瀆港等地建設控藻深井,目前正開展深井施工前勘探工作,爭取7月初建成投用。

      “空天地一體”監測,快速應對確保供水安全

      昨天中午12時,一批剛從太湖人工取回的水樣被緊急送往江蘇省無錫環境監測中心生態實驗室進行藻情分析。相較往年,我市今年的巡湖力度、采樣頻次增加了不少。全市首次新增11個湖體人工監測點,且每天監測一次,其中4個監測點分布在宜興,這是我市首次將太湖宜興水域納入人工監測。

      每年一進入太湖安全度夏期,如何以最快速度獲取藍藻的分布區域,第一時間通過監測預報藻情變化,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確保飲用水安全,是環境監測工作人員致力攻克的課題。

      “錫東、沙渚兩大水源地的監測采樣頻次從往年的一周一次,加密到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苯K省無錫環境監測中心生態實驗室副主任張軍毅介紹,目前無錫已建立太湖湖體、飲用水水源地動態監測系統,涵蓋水位、水質、藍藻密度等水文氣象和生態要素的“空天地一體”監測網絡。

      有備方能無患。近日,貢湖北部湖區局部水域水質異?,F象引起社會關注。省、市水利專家接到測報后即趕往現場“診斷”。“異常主要是季風、低氣壓和太湖水位觸發的?!笔兴{藻辦主任陳旭清說。湖區連續兩天出現5—6級大風,再加上氣壓過低,導致水體中的溶解氧跟不上水體的耗氧速度,使湖底表層的浮泥很快在風浪作用下上浮并與水面藍藻混合、翻動,形成異常水質。

      相關應急防控措施迅速實施:水質異常區域很快豎起了8.7公里長的擋藻圍隔,防止異常水體擴散漂移;調派安裝50余套曝氣增氧設施,改善近岸水體環境;加大引江濟太調水力度,6日至8日每天調水量增至50立方米/秒,再加上人工降雨,至10日水質異?,F象基本消除,期間供水安全未受影響。

      強化系統性思維,推動太湖流域生態共治

      今年以來,太湖無錫水域水質除氨氮濃度外,總磷總氮等各項主要水質指標均好于全太湖。市生態環境局的監測數據顯示,1—5月,我市13條主要入湖河流中,水質達到ⅱ類的2條、達到ⅲ類的10條、達到ⅳ類的1條,與去年同期持平。

      太湖治理,既要治標,更要治本。我市成立了市太湖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和市長擔任雙組長,全市5635條河道、35個湖泊、19座水庫實現河(湖)長全覆蓋。各地將河(湖)長制工作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明確河(湖)長年度考核結果作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據。對履職不到位、工作推進不力、所負責河道水質惡化的河(湖)長,實行約談問責,形成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空港經濟開發區,曾經的黑臭水體廟下浜,如今已成為水清岸綠景美的秀水河。街道級河長周豐介紹,這是新吳區以河(湖)長為抓手,將全區細分為168個小流域實行網格化管理后,重迎綠水美景的縮影。有了各級河(湖)長的深度參與,“九龍治水”變為“合力治水”,去年新吳區168個小流域整改工程基本完成、597家“散亂污”企業完成整治、2.5萬平方米左右的違章建筑被拆除,全區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笆濉逼陂g,我市已累計關?;て髽I605家,取締“散亂污”企業(作坊)10591家,否決和勸退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2000多個。在此基礎上,我市不斷提高生活生產污水處理能力,用治污設施建設的“進行時”換取更多水清岸綠美景。目前,全市49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220余萬噸,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5%。

      “應當進一步強化系統性思維,確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在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太湖水質好轉的拐點尚未到來,無錫治太還處于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只有治污減污才是太湖治理之本,必須嚴格控制水體的外源污染進入和內源污染釋放,推動太湖流域各城市生態共治,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控源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生態濕地建設、生態清淤等力度,逐步恢復湖體自然凈化能力,消除水體的富營養化,使藍藻失去生長暴發的溫床,讓太湖一年四季都呈現碧波美景。

    上一篇:省紀委來錫開展專題調研

    下一篇:這是本分類下的最后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