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一場梅雨消去了些許暑意,65歲的長笛愛好者張大勇和老友們相約梁溪河畔,看著河岸綠樹成蔭、清水潺潺、睡蓮臥波的泰康浜,大伙在這條連通梁溪河、流歸太湖的小河旁即興合奏一曲《太湖美》。
泰康浜是入湖河道眾多“毛細血管”之一。市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士介紹,今年我市將全面“圍剿”劣五類入湖支浜,目前130項主要入湖河流綜合整治項目正在全市有序推進。
治水先截污,污水不入河。泰康浜是梁溪河的支浜之一,全長不足200米。三年前,泰康浜近乎黑臭,水質為劣ⅴ類,如今它水清岸美,水質常年穩定在ⅲ類水,成為“樣板河道”。說起泰康浜的變遷,泰康浜社區河長張曉敏頗有感觸,他說,治水關鍵在于確保控源截污徹底到位。2017年,張曉敏帶著全社區工作人員做了一件事:挨家挨戶到大丁佳苑、泰康新村、蓓蕾新村排查雨污管分流,讓8000多戶居民生活廢水全部接入了污水管。現在,就連沿河店鋪前也裝了100多個攝像頭,私自排污現象大為減少。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浜。市水利部門相關人士介紹,濱湖區有250條河道,水面率達59%,是治理太湖保護水源的最前沿陣地。連續兩年,濱湖投入超10億元控源截污,今年該區434塊排水達標區將全部整治達標。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5月該區全域河道優ⅲ比例達62%,19條劣五類河道中已消劣9條,其余10條將在今年完成消劣。
實施“河長制”就是為了“河長治”。凈化“毛細血管”,各區“河長”各顯神通,惠山區對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削減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質;新吳區引污水處理廠尾水入河,實現河道的補水活水;錫山區完善河道沿岸景觀帶,營造濱水環境;濱湖區對河道上游箱涵泄洪溝等進行全線排查整改,徹底解決箱涵污染問題;梁溪區編制全區的水系規劃,打通斷頭浜,開箱涵為明河。
去年,全市河長聯合打好“碧水保衛戰”“河湖保護戰”,涉水高質量發展各項指標實現爭先進位。市區41條黑臭水體全部“摘帽”,提前一年消除黑臭。此外,我市在全省設區市之間率先推行聯合河長制,打造了小渲河、九曲基河、前湖村浜等一批亮點示范河道,長廣溪入選江蘇首批生態樣板河流,惠山古鎮、環城古運河、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入選“江蘇最美運河地標”。
余下的劣五類入湖支浜該如何“圍剿”?相關人士介紹,不能穩定達標的主要入湖河流將制定新一輪達標整治升級方案,全面推進沿河截污納管、河道清淤、點源治理、面源控制、排污口整治和生態調水與修復等六大工程,以確保在今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