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上午,一艘小船駛向蠡湖渤公橋下,沿途粼粼波光中深綠色的水草清晰可見,一片片“水下森林”上倒映著藍天白云,美景沁人心脾。湖上,幾位頭戴草帽的工人正俯身打撈長出水面的水草,悉心維護這片“水下森林”。項目實施和長效運行維護單位——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程花介紹,3年來,蠡湖“水下森林”讓這片水域水質得到有效改善,水體透明度由之前的30—50厘米提升至1米以上,沉水植物覆蓋度由原先不足5%提升至50%以上,水質穩定達iii類,局部區域可達ii類。
這個項目是國家“十三五”水專項“濱湖城市湖泊草型生態系統重構技術與工程示范”。程花說,從2018年動工至今,蠡湖已種下了數千萬株的密刺苦草、微齒眼子菜、黑藻等8種水草,目前實施面積已達40萬平方米。
好消息還不止來自蠡湖上,相關生態修復工程科研成果已陸續在宜興、馬山、蕩東等多處水環境生態修復項目中應用。市生態環境局人士介紹,近5年來,我市加快人工種植水生植物生態修復項目建設,在貢湖、蠡湖、梅梁湖種植了“水下森林”246萬平方米。其中,“梅梁湖人工種植水草試驗項目”目前已完成沉水植物、挺水和浮葉植物種植,面積6萬平方米。
順水南下,來到長廣溪國家濕地公園,這是一條連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態廊道”,湖中清淤后筑起的人工小島成為各種鳥類的生態樂園,水邊是大片大片為改善水質而栽種的菖蒲。相關人士介紹,除了人工種植“水下森林”,我市還逐漸探索形成了以太湖治理為核心的濕地建設,梁鴻、蠡湖、長廣溪三大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為改善太湖水環境發揮著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宜興在太湖西岸恢復蘆葦濕地帶1300畝,今年我市還將繼續推進宜興太湖西沿岸湖濱生態濕地帶修復工程三期項目,在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濕地帶種植濕生植物、挺水植物,計劃工程區植物覆蓋率超50%,以加快恢復湖濱生態濕地帶的生物多樣性,打造沿太湖“最美水清岸綠”岸線,讓太湖水更清、環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