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尹雪
35℃,烈日當空,身著防護服露天作業,這是怎樣一種感受?“10多分鐘按規定流程完成轉運后,防護服被汗水打濕沾在身上,內外衣服全都濕透了!”這是記者昨日在現場聽到轉運點人員的工作場景。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位于蘇南碩放國際機場空港五路兩側草坪的蘇南碩放機場轉運點近日重啟,這片由交接區、防護服脫卸區和數十間工作方艙組成的區域被工作人員親切地稱為“轉運小鎮”,成為城市“守護者”戰高溫的主戰場。
以辛苦指數換城市安全指數。昨日11時25分,一輛來自昆山轉運站的大巴車緩緩駛入“小鎮”,現場工作人員早已“全副武裝”守候多時。為降低轉運傳染風險,轉運工作必須在烈日炙烤的露天執行。
從公安、衛健、外辦等部門抽調的精干人員,按規定流程有條不紊地指揮下車人員集結。雖身著防護服,但由于訓練有素,工作人員行動依舊迅速:公安民警利用手持式測溫儀對轉運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同時詢問觀察健康情況;醫務人員使用設備掃描 “靈錫碼”,核對身份信息和健康檢測報告,在確保安全無誤后,引導人員由各市(縣)區安排的車輛接至各自集中醫學觀察點。完成一系列工作后,一位民警脫下防護服,額頭、手掌如同被水沖洗過,衣服大面積被汗水浸濕。他表示,當好無錫的“守門人”,把好防疫關卡,再辛苦都值得。
“3月初,為開展全市入境人員轉運分流工作,我市成立了市級機場轉運點工作組,由公安部門牽頭,與機場、衛健、交通、外辦等職能部門和各市(縣)區駐點工作組密切合作,設立了這個‘小鎮’。”轉運點工作組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和政策調整,“小鎮”在四月上旬暫時封閉保留。根據相關工作要求,自8月2日零時起,江蘇省對從上海入境來蘇人員實施“7+7”轉運隔離措施和轉運工作。8月3日,“沉睡”了4個月的“轉運小鎮”再次啟動。上海入境來錫人員必須在上海完成7日集中醫學觀察,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后,才能轉運至昆山轉運站,并由我市組織專人專車閉環接回,即到即轉至各市(縣)區集中醫學觀察點,繼續集中醫學觀察7日。
各部門單位齊心協力,各盡其責,讓這座“小鎮”高效運轉、便捷暢通。公安部門發揮中堅力量,匯集、對接上海入境來錫人員信息,把握人員隔離落地情況,積極協調轉運工作。衛健、外辦部門在做好公共區域消殺工作,提供翻譯服務的同時,與其他職能部門和工作組密切配合。據了解,“轉運小鎮”有常駐工作人員80余人,8月3日至8月12日,已完成轉運上海入境來錫人員2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