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 21:42:40
來源:互聯網
每每從空中俯瞰這座城,總會被那一片碧波蕩漾的藍和郁郁蔥蔥的綠所吸引。
太湖灣,千百年來造化鐘靈賦予無錫的城市綠肺,在融入雙循環、爭當全省高質量發展領跑者和當好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宏大藍圖中,有了全新的定義——“圍繞人的需求需要與發展,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生產、城市生態有機融合,打造科產城人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示范區。”
走“科產城人融合”新道路,建創新生態、產業生態、自然生態“新三生聯動”新格局。太湖灣科創帶,正強力匯聚各方躍動的創新因子,加速其聚合、碰撞、裂變。
當人才、資本、項目紛至沓來,厚植這片宜居、宜業、宜創的沃土,一個多元共生、協同發展、開放包容、活力四射的“創新雨林”繁茂生長,展現出無錫創新發展的絢麗圖景。
以生態為“本”
加速創新因子聚合裂變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一個產城功能融合、人文自然相諧的生態圈正在構建,一個科產城人融合的“雨林生態”將從藍圖走向現實。
打開地圖,“太湖灣科創帶”形似一只飛鳥,畫出一道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湖岸線約108公里的環太湖弧線;又如一條藍綠相間的紐帶,將一顆顆散落其間的創新要素“串珠成鏈”,聚合成為創新驅動的高原。
以灣聚勢,謀遠求變。“領跑者要有新思路。”在市政協主席周敏煒看來,太湖灣科創帶的規劃建設應當以科創生態理念為引領,深化產城融合,在做好產業和配套的基礎上,從人的需求出發,建設宜居社區、宜創社區。
“要讓所有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資源在此集聚、合理配置,并充分自由流動。”上海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艷認為,太湖灣科創帶要打造成“金字招牌”, 首先要營造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系統。
恰如“雨林生態”能夠繁榮不在于元素有多少,而在于能夠把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提供合適環境來培育偶然發生的進化過程,創造出全新且不可預料的動植物群。
太湖灣科創帶所指向的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創新生態圈”。在這個創新交往空間,人群之間自由互動,帶動創意、技術、資金、服務等各類要素更加頻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從而實現資源碎片化所難以形成的創新規模效應和化學反應。
這是一項統籌創新資源的戰略,更是一條綿延100多公里、引領長三角的創新路徑;這是一條從物理空間上連接起名校名企名城的紐帶,更是深度融合產學研,讓各種創新要素自由、充分地流動、聚合裂變的推手;這是一條創新帶、產業帶,更是一條綠色生態帶、舒適生活帶,讓政府的手、市場的手和創業者的手緊緊牽起來。
“科學的統籌規劃,為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進而放大創新的輻射效應是關鍵。”周敏煒表示,太湖灣不是一張空白的畫布,只有加強跨行政區、跨地區的聯系協調,在科研、生活、服務、金融等環節相互支撐、聯動合作,才能在“底稿”上繪出精彩顏色。
以人才為“核”
繪好“底稿”孕育創新活力
“發展—人才—創新”,這其中蘊含的辯證關系,正是一個城市實現快速迭代的奧義所在。
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以特色產業園區、鄉鎮工業園區帶動城市建設,到推動幾大新城建設的“產城融合”,城市發展聚焦的核心始終在“物”。
在此邏輯下,無錫走的是和其他城市雷同的“以要素吸引企業、企業吸引就業與人才”老路,隨著時間的演進,城市“空心化”、產業“孤島化”等“只見物不見人”的問題隨之而來:工業園區大部分在城市的邊郊,配套跟不上,生活諸多不便;新城建成了,街道整潔,環境宜人,但缺少產業和就業機會;明明追求宜居、宜業,但交通、污染、房價問題反而越來越突出。
高水平推進產城融合,絕不僅是要素的簡單相加,尤其當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依賴土地擴張和產業引進越來越被證明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體規劃處處長翁一峰看來,“科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蘊含著無錫城市發展邏輯由“物”到“人”的重要轉向,圍繞人的需求,優化現有區域空間,依靠科技創新激活產業、需求和發展潛力,才是突破當前開發空間有限困局,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上乘之選。
“一個科研院所進來就是幾十個博士、幾百個研究生,如果再引進一些藝術院校落戶無錫,這些人工作、生活在這里,是能夠帶動當地創新、文化水平提升,碰撞出新的有趣、有意義的東西。”在周敏煒看來,無錫要進一步提高創新“濃度”,只有形成“場效應”,才能最大限度釋放創新的爆發力,也只有“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一個地方才能以創新贏得生機和希望。
站在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角度,規劃要圍繞人群結構與不同層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去針對性地完善現有功能區內生態、生活與生產等各項功能,以優質的生態、生活環境“筑巢引鳳”吸引高素質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業與生產要素集聚。“規劃太湖灣科創帶,要充分發揮城市設計的作用,在更小的尺度混合不同業態,讓人才生活、工作都非常便利。”翁一峰說。
以山水為“介”
打開“詩意棲居”全新想象
“無錫山水條件優越,旅游資源豐富,要搞山水城市。”這是建筑規劃界泰斗吳良鏞在指導無錫總體規劃時提出的構想。
如今,隨著太湖灣科創帶建設按下“啟動鍵”,一幅山水城市的瑰麗畫卷也將徐徐展開。
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在風景最美的地方,創新之力正噴薄而出。擁湖而居,依山而建,滿城翠綠,入眼皆是畫;辦公樓、酒店、商業設施等被層層疊疊的綠,波光粼粼的藍所掩映;漫步其中,高科技科研大樓、園林式的企業廠區和園區,點綴在青山綠樹之間,依山傍水的各色建筑和景觀系統,精心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融合示范區。這正是規劃建設的太湖灣科創帶所孜孜以求的畫面。
“強化規劃引領,嚴守濕地、水系生態紅線,建設藍綠相間、生態友好的城市空間,打造起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態新城體系。”翁一峰說。
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規劃建設太湖灣科創帶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更多依靠科技力量加快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發展,從源頭上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可以想見,生活在這里的人,是很幸福的;工作在這里的,是有獲得感的。因為這里不僅有產業,有城市,還有優美的自然生態,能夠在歷史的槳影、現實的倒影和夢想的剪影中,追尋詩意棲居的寧靜。
除了看自然生態和產業生態外,人才的棲居還要看環境和公共配套。“人才想要的什么樣的空間和環境,是規劃的出發點。”在深圳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看來,對于無錫當前重點要引進的智力型人才、企業家、年輕人來說,相較于低廉的生活成本,體面的住房、醫療與教育和便利的交通等公共服務,更是他們沒有后顧之憂投入創新創業的保障。
這就需要政府更加積極有為,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務上來,積極采取更多有效舉措解決人才的交通、居住、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痛點”。
翱翔在煙波浩渺的太湖之上,放眼這片欣欣向榮的熱土,不遠的未來已清晰可見,一個“創新雨林”望之蔚然而深秀,它跟著城市共生長。
熱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