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蠟染宣紙掛軸、核雕桃木制品、樹根創意畫、陶瓷掛件等手工藝品,布滿一間展廳。這是全市首個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勞動產品開發與調配中心的區級實體平臺,經過1年的試運行,于10日在惠山區啟用,配套服務全區18家“殘疾人之家”。當天,全市首個區級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產品展能大賽舉行,殘疾人制作產品的過程以路演的方式參賽。區殘聯負責人說,惠山以優化政策保障和服務供給,來盤活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開源“活水”,幫助殘疾人重塑人生、實現價值。
據了解,近年來,惠山區殘聯依托遍布全區的“殘疾人之家”,開辟18個輔助性就業點,輻射服務81個社區(村)、1600余名殘疾人及家庭,常駐精神、智力和重度肢體殘疾人有336名。“殘疾人的手工藝品,雖然用工時間比常人要長得多,但精致程度不差。”有關負責人介紹,“酒香巷子深”成為橫亙在殘疾人產品面前的痛點。如何盤活輔助性就業的開源“活水”?區殘聯建成實體平臺,通過平臺運作,助推“殘疾人之家”向更高層次跨越。在調配中心展廳,首批45件由殘疾人機構創意和提供的產品精致程度令人贊嘆,其中既有殘疾人自主研發的自制產品,也有企業代加工產品。
50歲的精神二級殘疾人鄭某來自錢橋街道,獨身一人,長期靠社區照顧。在錢橋街道殘聯的幫助下,他在“馨禾殘疾人之家”學會了蔬菜種植,還是有機豆芽生產的“主力”。他說,剛到機構時,對農活一竅不通,經常干了這個忘了那個,經過醫生和機構管理員多次一對一的幫扶指導,鄭某現在農活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月分發輔助產品補貼時,他總是樂呵呵地說“我現在都能挑大梁了”。
“通過培訓和管理,殘疾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并不比常人差,殘次率很低,備受市場認可。”區殘疾人就業管理中心主任尤翔說。目前,每個輔助性就業點有1個附加值高的輔助性勞動產品、1個以上產品儲配,人均月勞動收入過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