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發展開篇,現代化征程開啟。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精神,“起步即沖刺、開局即決戰”的強勁態勢正在陶都大地形成。
“快速度起步、大格局開篇。”宜興市委書記封曉春表示,“十四五”開局之年,時不我待,宜興要向著全國縣域發展的標桿沖擊,勇做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先行軍、“強富美高”建設示范區、高質量發展領跑者,真正成為無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和堅強一翼。
拉高標桿
打造“兩個中心城市”
全面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宜興,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發展目標為:打造寧杭生態經濟帶新興中心城市和蘇浙皖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拉高標桿、敢于追夢、勇于拼搏”,封曉春這樣描述宜興打造“兩個中心城市”的信心和決心。
今年,宜興在城鄉建設發展上將率先掀起熱潮,全面加快重點交通工程、功能載體建設和城市有機更新步伐。宜馬快速通道正在建設之中,丁蜀通用機場今年將建成試飛,常宜高速去年末建成通車,宜長高速本月將建成通車,今年還計劃啟動錫宜高速宜興段擴建工程,力爭開工鹽泰錫常宜鐵路、錫宜城際軌道s2線等工程。
不僅如此,封曉春認為,宜興還要進一步推進錫宜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參與“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在產業、城市、生態、文化、民生等方面形成綜合優勢,在更多細分領域展現引領效應,真正變區域地理中心為功能軸心。
跨越趕超
構建“兩個體系”
積極融入太湖灣科創帶建設,宜興將按照“帶狀規劃、點狀實施、聚焦帶內、帶外聯動”的思路,沿著環太湖地理帶、重點產業帶,堅持科產城人融合,規劃建設宜興科創帶。目前正在加緊制定發展規劃,將于3月正式發布。
“以科創賦能產業、以產業承載科創,兩者結合、互促并進,才會釋放出最強動力,這是宜興高質量發展、加速度趕超的主要路徑。”封曉春表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宜興各級抓經濟、謀發展的主要任務。構建“兩個體系”的核心要義,在于把創新驅動和產業強市統籌起來,既依靠科技創新升級傳統產業、實現動能轉換,又依托科創項目布局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
“快速度起步!”封曉春一再提及。今年宜興將把雙招雙引作為建設“兩個體系”的首要抓手,一開年就要迅速形成招商引才的濃厚氛圍。在建設科創園區、創新高地上實現多點開花,在引育創新平臺、高端人才上形成連鎖效應,在招引產業項目、科創項目上取得連番突破。
全面創新
轉化“兩個優勢”
生態、人文這“兩個優勢”,是宜興發展的亮點品牌,是決勝未來的底氣所在。如何變潛力為實力、變優勢為勝勢?如何變口頭的品牌為制勝的底牌?在封曉春看來,這是宜興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命題,是決定宜興“能飛多高、能跑多遠”的重要依托。
思路已經明確。今年,宜興將在顯化資源優勢上努力闖出新路,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在全域旅游、文化強市建設上進行系統性創新、采取超常規手段、形成突破性進展,加速激活并釋放生態、人文等優勢,把“軟實力”更多轉化為發展的“強動力、硬實力”。
作為中國陶都,宜興毫無疑問要進一步做大陶瓷產業。今年宜興將以陶瓷產業為突破口,推動“互聯網+文化”,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文化優勢轉為文化產業發展勝勢,全面打造文化創作、收藏、交易新空間,要確保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以上。
拉長短板
夯實“兩個基礎”
不可否認,在與群眾關系最為密切的農業農村、民生保障兩大基礎領域,宜興與無錫大市、蘇南先進地區差距還較明顯。“這是宜興發展迫切需要拉長的短板,也是擴大內需、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發力點。”封曉春坦言。
通過前期的調研,封曉春表示,要針對前階段排查出的民生突出問題,該近期解決的,通過2021年市委“一號文件”、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立說立行、加快落實;需要較長周期完成的,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實施,確保群眾幸福感持續提升。
去年末召開的宜興市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明確,今年要在增進民生福祉上率先提速增效。全面推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工作,加快攻克一批民生難題,優先推進民生實事工程,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以不斷提高收入保障水平、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為重點,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