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環境好多了,這里面提到的門牌號碼更換、窨井蓋維修等問題由來已久,終于有人管了。”最近,家住龍船浜小區居民在小區出入口看到了“近期物業服務提升改造實施計劃”的工作清單,包括保安工作7s標準化管理提升、增設便民箱等28項服務內容一一公布,每一項都將服務內容、辦結時間清晰標注,以方便小區居民作為監督者提出意見和建議。城市在更新,居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去年年底,梁溪區實現了國有物業全覆蓋,現如今,通過一段時間磨合運行,在惠山街道的各個小區,一支 “社區+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n(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治理和服務的“保障隊”逐漸形成。
“保障隊”分工明確,物業是“先鋒隊”。后龍船浜小區原來疏于管理,車庫住人成了“頑疾”,環境臟亂不說,還存在安全隱患。國有物業進駐后,物業經理周俊和社區書記王錦華一同上門對車庫租住人員做思想工作,逐一勸退。也是這支“保障隊”,僅用2天時間,對社區21棟積累了多年的樓道垃圾進行徹底清運,看著5輛滿載垃圾的車子出了小區,居民感嘆,“真的想不到,小區變得這么干凈,感覺很舒心?!?/p>
社區工作人員是“穩定器”。“咱們小區新來的保潔員小姑娘還挺年輕的,干活也賣力。”小區居民口中的“年輕保潔員”名叫朱芳芳,是社區城管專員,她每天的工作配合物業部門,進行社區環境的長效巡查,保潔員忙不過來時她就自己動手,清理花壇里菜園里的雜草,進行樓道清運的掃尾工作……小區居民時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物業團隊才入駐,正處于磨合期,我們不僅以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標準來要求,還和他們一起尋找提升環境的解決方案。”朱芳芳說。
物業與居民溝通難免會有誤解,居民志愿者則是信息溝通的“連接器”。“小區各項工作開始前,物業會征集居民意見?!苯衲?6歲的“無錫好人”荀扣山是居民意見的“匯集人”,在一個90多人的業主代表群中,每天都有無數人@他,“老荀,我們樓外面的垃圾桶什么時候能清理?”“老荀,物業怎么想的,這片綠化帶什么時候會修剪?”面對居民提出的各種問題,他一一解答,把物業的工作計劃告訴街坊鄰居,促進他們相互理解。
“小區環境的提升是一場長久戰,特別是老新村。” 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保障隊”將不斷探索長效管理方式,在社區這個城市管理的“末梢網絡”為居民量身定制多元服務平臺,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度,使社區治理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