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家一不小心就容易跌跟頭,現在放心多了。你看看,這里、那里都有扶手。”在惠華新村111棟401室,90歲獨居老人許龍英拉著市人大代表吳韶的手,領著她到處參觀,開心地描繪著適老化改造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臥室的床邊裝著一只黃色的扶手,“這樣起床時就可以借個力,不會爬不起來。”許阿姨向吳韶代表一一展示家里的“新設備”,“負責改造的工作人員知道我腿腳不好,特意給我配了四角拐杖,走路穩當多了。”感應小夜燈阿姨也非常喜歡,只要人一動就亮起來,免去進門一抹黑的不適。
家里變化最大的地方莫過于衛生間了。吳韶從施工方那里翻看曾經的照片,不禁感慨起來:“竟然還是舊式的蹲坑,地面也高低不平。可以想象對高齡老人來說該有多吃力、多危險。”而如今,許阿姨家的衛生間成為適老化改造的樣板間:蹲坑改為坐便器,去除地面高低落差,鋪上防滑地磚和地墊。吊頂和浴霸都是新安裝的,還添置了助浴椅。隔幾步就有一個扶手,最大化地減少老人發生跌倒的可能性。
這是吳韶第一次走進改造后的老人家中,實地傾聽百姓的反饋。從許阿姨的笑容里,她讀出了“滿意”二字。她說,“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和房屋的物理空間進行量身定制,體現了精準幫扶,值得推廣。”
今年,市區適老化改造項目原計劃改造500戶家庭,實際近700戶,項目扎扎實實地落地,并超額完成,讓吳韶覺得很欣慰,“此前我也知道市里有這么一項民生實事工程。”她是梁溪區北大街街道文體中心主任,聽說過街道在統計有適老化改造需求的老年家庭。“今天通過走訪,發現對于獨居、空巢老人來說,這類改造真的很必要,也是他們的迫切需求。”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吳韶對于困難老人群體格外上心,她認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在搜集建議時一定要充分調研,把好事辦到點子上,去解決那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不管是市里還是區里的為民辦實事項目,都要以需求為導向。”
身為市人大代表,今年她走訪了多戶獨居老人和失獨家庭。調研中,她發現一些獨居老人住的房子非常老舊,家里的電線裸露在外面,而且老化了,非常危險,“其實除了適老化改造以外,對于這些老化線路的改造,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老新村改造時一并實現。”吳韶介紹,她將在兩會上就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