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日上午,無錫市五院負壓病房,全國首例新冠肺炎轉陰患者雙肺移植術后34個小時,經過陳靜瑜肺移植團隊和省級專家的共同精心維護,59歲的患者撤下ecmo(人工肺),這意味著他開始自由呼吸了。
34個小時前,全國肺移植第一人、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帶領團隊歷時6個多小時,完成了這例開創性的手術。“我們團隊奮力一搏,為了這個病人有活下來的希望。”陳靜瑜說,“同時也希望通過這類手術,給更多危重型新冠肺炎轉陰病人帶來生的曙光。”
為什么要做肺移植,手術過程如何,手術的難度在哪里,后續康復治療有什么難點?……帶著種種疑問,記者進行深度采訪。
■ 為什么要做肺移植?肺功能嚴重受損不可逆
患者是一位59歲的連云港籍男性,1月23日發病,1月27日確診新冠肺炎,2月7日氣管插管,2月13日氣管切開。隨著其病情繼續加重,2月22日一早,陳靜瑜團隊馬不停蹄趕赴連云港,為病人完成急診ecmo手術。
為什么一定要做肺移植?陳靜瑜說,經藥物治療后,患者的肺泡灌洗液、血液、鼻咽拭子連續核酸檢測呈陰性,但雙肺纖維化非常嚴重,肺功能已嚴重受損且不可逆,并且出現了肺部出血的緊急狀況,“已經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只能放手一搏”。經江蘇省級專家討論,患者有肺移植手術指征,必須即轉無錫。
事實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陳靜瑜先前就寫下一封緊急建議:建議國家成立武漢ecmo特別救治隊,抽調全國ecmo專家集中救治武漢的瀕危新冠肺炎患者,更進一步,評估決定終末期患者,展開肺移植、心肺聯合移植。
他說,新冠肺炎病例接受肺移植最主要有三個醫學前提條件:一是病人經呼吸機+ ecmo維持,雙肺呼吸衰竭不可逆;二是核酸檢測連續多次呈陰性;三是其他臟器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狀況能夠承受肺移植手術。
2月24日,戴著ecmo+呼吸機,一輛負壓救護車載著連云港的病人連夜奔襲400公里,把病人緊急轉運到無錫,收治進市五院的負壓病房,等待肺移植。
■ 手術過程怎樣?爭分奪秒精確到“分”
在江蘇省衛生健康委統籌和省級專家會診評估指導下,無錫市衛生健康委整合全市醫療資源,充分做好各項術前準備。陳靜瑜說,無錫市人民醫院的肺移植手術室整建制“移”到市五院,連夜改造出了一個負壓條件下的肺移植手術室。
2月29日,病人等來肺源,來自外地的一位腦死亡患者愛心捐獻。穿上厚重的防護服,戴上全面型呼吸面罩、護目鏡、三層手套,陳靜瑜手術團隊“全副武裝”在負壓手術室展開“戰斗”。
這場驚心動魄的手術精確到了“分”。一組團隊爭分奪秒千里“供肺”:12時開始取肺,12時50分取肺完成,14時取肺團隊乘坐高鐵出發,18時20分到達無錫東,19時到達手術室。另一組團隊“負重”手術:16時50分把病人從負壓病房搬運至負壓手術室,17時病人到位,17時30分手術開始,劃皮、開胸、游離肺葉、切除病肺、植入供肺,20時完成右肺移植,21時35分完成左肺移植,22時30分關胸,23時35分手術結束,病人轉運回負壓病房。
■ 手術難度在哪里?“全副武裝”完成最關鍵的6個吻合口
“對于我們團隊來說,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手術。”3月1日凌晨1點,下了手術臺后,陳靜瑜激動地對記者說,盡管他歷經18年做過1000多例肺移植,但這次是全新的探索和實踐。
手術風險極大,對醫護人員的體力和心理是雙重考驗。“全副武裝”下全程聽不到對方講話的聲音,無法語言交流,甚至連眼神交流都不行,只能靠作手勢。為了保證手術的精細化,主刀的陳靜瑜戴了二層手套,在裸眼條件下完成了手術。他介紹,“打開胸腔發現,右肺下葉巨大壞死血腫,肺葉游離非常困難,但最終有驚無險地完成病肺切除,右肺移植上后,患者的氧合、心功能都很好,左肺的移植就游刃有余了。”
6個多小時內,10多位手術醫護人員默契配合,完成雙側病肺切除及最關鍵的6個吻合口:左、右肺的支氣管、動脈和靜脈,保證右肺的冷缺血時間在8個小時內、左肺在10個小時內。
■ 后續如何康復?要過抗排異、抗感染等好幾關
手術結束后,經過預防移植肺再灌注損傷等綜合處理,目前患者神志清,已撤除ecmo。檢查顯示,移植雙肺的氧合功能良好(氧合指數達350),生命體征平穩。
患者能不能最終“抗”過去,圍手術期的管理很重要,陳靜瑜說,首先是一個抗排異問題,這是一位新冠肺炎轉陰病人,前期病毒侵犯了多個靶器官,對患者的免疫系統打擊很大,手術后如何使用免疫制劑,這是一個新的課題。除了抗排異,還有抗感染、肢體康復等一系列后續治療問題。目前康復醫學科的醫護團隊已經介入,早期為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比如被動的肢體康復訓練等,以促進患者加快康復。
有業內專家認為,這例肺移植救治“無錫樣本”,為更多危重型新冠肺炎轉陰患者救治打開了希望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