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投資約10億美元的南園城鄉融合發展文旅實驗區項目落戶宜興。該項目帶有城市元素,未來,滑雪場、露天文化劇場等業態將與周邊自然景觀資源結合,融于新農村開發建設中。
縱觀近年來落戶宜興的重大旅游項目,從窯湖小鎮、雅達陽羨溪山到大拈花灣,項目分布的區域在逐漸分散,重大項目串珠成鏈搭建起了宜興旅游的大格局。大格局背后不僅依托于宜興良好的生態資源,更源于全域旅游的推動。立足長三角,宜興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要以“文化生態國際旅游城市”為目標,打造長三角“后花園”。這一定位下,宜興挖掘資源打造特色個性旅游的同時,做深產業互融,致力打造全域旅游“宜興樣本”。
南部山地、東部太湖、北部湖蕩,宜興走出傳統的宜南山區生態度假游為主的模式,布局“一核兩帶三片區多點”發展。“作為長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鎮群,一鎮一特色的格局豐富了全域旅游業態。”宜興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規劃建設科陳奕蓉介紹。通過近幾年的滆湖水環境整治,北部湖蕩濕地生態旅游片區蓄勢待發。官林鎮豐義村緊鄰滆湖,結合水鄉文化,該村開啟了鄉村旅游初體驗。村間河道打造成生態駁岸、岸邊建起慢行道、河上架起曲橋……一幅江南水鄉美景“躍然紙上”。“梨園、葡萄園等農業產業主體與水鄉美景串聯,未來逐步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豐義村黨總支書記儲云方介紹。而在宜興城區,以團氿、東氿為主體的“東方水旅”黃金游線逐漸成熟。眼下,南順面粉廠原址正在做前期規劃,據宜興城旅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該面粉廠計劃改造成“宜興心跳”工業遺址文創生活綜合體,打造城區旅游新亮點。
文化、體育、工業……全產業融合拓寬全域旅游深度,圍繞獨特的山水文化打造體育旅游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一支“潛力股”。近年來,宜興不斷加大對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投入,先后建成龍池山自行車公園、深氧健身公園等10多個體育公園。政府的不斷投入也激發了民間投資的熱情,民間資本已先后在宜參與投資了op帆板、摩托艇等多個領域,開發水上摩托艇運動觀賞體驗、水上飛人演出觀賞體驗等多個項目。據了解,僅在去年,宜興就舉辦了近10場省級以上賽事。而在“亞麻小鎮”西渚,當地也在探索工業+旅游新模式,除了將廢棄工廠打造成民宿、景點外,讓亞麻紡織為旅游做配套。部分企業通過生產襪子、圍巾、襯衫等亞麻產品,打造特色旅游文創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