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半年度商業環境第三方評估,即將啟動。“今年以來,隨著不確定因素的增多,對營商環境的持續性要求更高,對提優速度也更為迫切。”市發展改革委人士透露說,此番評估將對30多家部門和單位的營商環境查差補短,準確評價我市營商環境便利度。
無錫營商環境建設近年來一直是“加速跑”:去年出臺營商環境2.0版后,今年上半年又自加壓力,推出了營商環境3.0版。6月,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的《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中,無錫列于經濟活躍城市的營商環境綜合排名第四。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在營商環境區域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第四”或許更意味著“奔跑”的動力:如何換擋提速、縮小和“領跑者”的差距,無錫營商環境建設需要更大的驅動力,駛向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深處”。
從“點對點”特惠走向高質量普惠
“其實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遇到的問題都不相同,對開辦手續繁瑣、獲得信貸難、社保壓力大、人才流動不穩定這些不同時期會遇到的問題,總希望得到全覆蓋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辦成一兩件事。”錫山區一家機械裝配企業在錫發展近4年,企業享受無錫政務環境紅利的同時,也對營商環境優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無錫近年來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成效顯著,像電子營業執照的應用、跨境貿易智能化走在省內甚至是全國前列,但在年初全省營商環境測評中,在獲得用水、市場監管、獲得信貸、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等領域上仍然有著很大提升空間。營商環境優化需要從某個領域、某個點的“特惠”轉向“普惠”。
市發展改革委改革處相關人士分析此次央視《報告》的評判標準——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金融服務、政務環境、普惠創新五個維度對營商環境進行評判,即“人流”“物流”“資金流”和“政務環境”“普惠創新”的“三硬兩軟”評估標準。各地都在大力改善營商環境“硬件”的前提下,“普惠”無疑是得分空間。
“推動銀稅數據直連,逐步將‘銀稅互動’受惠企業范圍從納稅信用a級和b級企業擴大至m級企業”“2020年底實現在‘靈錫’app中增加個人辦電入口,全面拓展客戶線上辦電渠道”……4月發布的《無錫市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2020》,釋放出了“擴面”的信號。即將舉行的半年度第三方評估,將對其中壓縮審批事項、持續實施減稅降費、構建信用獎懲體系等18個重點領域進行評估,其中重要一項,即是否具有從“點對點”到“點對面”的“平臺”服務思維。
提升“一網通辦”的“含金量”
“辦事不再求著工作人員,方便了、滿意度也高了。”不少在無錫發展的企業家這樣描述對近年來營商環境提優后的感受。好的營商環境的指數,也是一個企業的滿意度指數。
“企業辦事不再求人,一方面,是因為辦事員拿出了‘店小二’的服務態度;另一方面,是營商環境這個大的生態能暢通運行,就是常說的‘服務上網’‘數據跑路’。目前在無錫,有些手續僅跑一次還不能辦完。”宜興一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覺得,對照一線城市,無錫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能力還需要再提高。
根據《2019年無錫市營商環境第三方評估報告》測評,因為部門間數據沒有完全流通、部分辦理環節間沒有實現并聯辦理,無錫“一網通辦”程度不足。如在開辦企業、不動產登記、辦理用氣等平均前往辦事大廳跑動次數仍需要2次;各部門數據共享不足,更多事項亟待納入“一網通辦”。
以企業和群眾辦事需求為導向,市行政審批局今年曾梳理出了圍繞市場經營、不動產登記、公共服務設施接入和出生、就業、入學、社保等關注度高、辦理量大的100件“一件事”。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事項已完成編制,進入網上調試階段,屆時將通過政府多個承辦部門聯辦,形成辦事的合力,提高“一網通辦”的“含金量”。
抓住“真問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2019年以來,全市新增企業6.84萬戶、新增個體工商戶11.30萬戶。營商環境的改善,從市場主體的大量催生中得到了印證。但要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是一場持久戰。有小微企業主反映,“融資難”問題經過服務優化,遞交的材料是少了,審批流程也比以前快了,但離線上線下都能貸款、可隨借隨還有差距。
市發展改革委人士對此分析表示,此次《報告》把“金融服務”歸類到了硬性因素,說明對激活市場主體來說,這是具有代表意義的“痛點”。金融服務實體能力不足,制約的是企業的生產活動和發展思路。優化營商環境,簡政放權是基本的,但是企業需要解決“融資難”這類真問題,要抓準每個企業的具體難處做優化和提升。
一組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的初步統計數據,體現出了解決“真問題”的可行空間: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約14000億元,余額同比增長約14%左右;預計7月末,全市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約15000億元。進一步夯實金融的“普惠底色”,今年需要持續發揮好無錫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功能和“普惠貸”融資增信作用,推動更多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平臺上線,盡早實現征信數據的對接整合,從根子上去破解銀行對小微企業“不敢貸”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