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南泉段項目部自發成立“黨員突擊隊”和“青年突擊隊”共計190余人開展防汛搶險工作。突擊隊同時調集挖機1臺、鏟車3臺、發電機2臺,趕在大雨來臨前,開展基坑圍堰加高筑壩工程,經過5個小時的緊急行動,隧道圍堰加高50厘米,填充土袋、預備應急沙袋近萬個,提升了圍堰的防洪能力和安全系數。(顧慶赟、通訊員蔡朝陽 攝)
近日強降雨,使河湖高水位態勢加劇。蘇南運河無錫水位4.69米,超過保證水位0.16米;太湖平均水位4.52米,超警0.72米。太湖、長江、蘇南運河無錫段洪水橙色預警,省防指已啟動太湖、長江防汛ⅱ級應急響應。而據氣象預報,16—19日沿江蘇南地區仍有70—100毫米、局部150毫米的降雨。15日21時30分起,我市防汛應急響應由之前的ⅲ級調整為ⅱ級。
精準監測為決策打好前站
上午9時,瓢潑大雨下不停,市水文局城區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已忙著在錫澄西線站點開展監測。在惠山區錫溧漕河安橋,測量人員王志強穿上雨衣,再套上救生衣,用繩子將流速儀緩慢放入河中。很快,蜂鳴器開始發出連續不斷的“滴滴滴”聲。他介紹:“流速儀在水下被水流推動,繞軸旋轉一圈,會有一個信號通過蜂鳴器傳出,進行計數……根據時間和轉數,就可以算出測點的平均流速。”他們監測的這些數據與水文局實時觀測大屏上的“無錫水文信息數據”相結合,能準確了解各水文站水流、水量等情況,為防汛決策打好了前站。在錫澄東線、錫澄西線、錫澄區間線有70多個水文站點,實行當天采集數據、當天測算。
在市水文局,上午7時,朱立國就和同事坐在辦公桌前將長江、太湖相關站點的歷史數據和今日實時水位、流量、雨量等輸入相關模型,通過模型+人工形式預測洪水水位。朱立國介紹,像長江江陰段等水位,他們一般通過這種方式提前3天預報。7月5日長江江陰站第一次超警戒水位,他們7月2日就預測了,誤差僅3厘米,為決戰決勝防汛抗洪打好基礎。8時30分,他準時向市防指遞交水情分析:長江上游洪峰于上午經過南京,目前江陰潮位正處于轉潮時期,預計后期高潮位會逐漸增高、低潮位會逐漸降低,建議沿江閘站搶抓低潮位時機多排澇水;太湖水位預計還會上漲,建議加強太湖大堤巡查……這樣的情況分析自長江、太湖啟動ii級響應以來天天都進行,受到市防指高度重視。
地涵功能從活水轉向排澇
昨日上午,梁溪河與大運河交匯處的水閘關住了,一股股水流通過與城市防洪運東大包圍相連的地涵旁的泵機進入大包圍。同時,附近的仙蠡橋泵站“隆隆”運轉起來,將梁溪河水抽排入大運河。“梁溪河以往水位超4米多,沿線低洼地區就容易受淹,上一輪強降雨,河埒街道稻香新村、溪南新村等部分低洼地區路面積水就達10余厘米。”市防辦副主任陳光育說。考慮到梁溪河邊老新村多、地勢低洼地多,梁溪河水難以用自流方式排向同樣高水位的大運河,水利專家們幾經商量后,于13日起實施這一創新性水利工程調度,將原先用于調水、活水的地涵發揮了排澇作用。
排澇路線看似延長,效果卻很明顯。梁溪河靠近犢山那邊的水位13日最高為4.37米,15日7時多已降到3.51米,為迎接強降雨騰出了庫容,沿線低洼地區排澇壓力大大減輕。
督查組進駐鄉鎮落實工作
昨從惠山、錫山等板塊獲悉,14日起區里已派督查組進駐鄉鎮,進一步做細做實監測預警、巡堤查險、應急處置等工作,落實督導工作日報告、汛情險情零報告等制度,一著不讓確保安全度汛。
13時40分,錫山區鵝湖鎮水利站長朱彬彬在手機上查看蕩南、蕩北和甘露3個萬聯圩的降雨情況、排水情況及外河水位情況,與各圩區泵站人員電話連線后,將圩內開機排水泵機調整為5臺。“以前要打電話問一個個泵站,自己也要去實地查看,才能下調度指令,去年鎮里對智慧水利系統升級、增加了監測站點,能實時了解水情雨情,也更便于精準調度。”他說。當時,系統顯示鵝湖已降雨41.7毫米,達大雨級別。考慮到后期雨量還會增加,他們加大開機排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