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意見傳播也有了新的技術路徑。昨天,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主任記者、中國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克做客2020年“錫報講壇”第三講,從社會輿論的生成機制、官方發布的政治責任和意見傳播的技術路徑等方面剖析輿情應對主動發聲機制的建構,為我市新聞工作者帶來關于意見傳播的一套全新方法論。基于案例解析的闡述生動有趣,吸引不少兄弟單位的新聞發言人前來“取經”。
“官方發布如果太慢、太空,就給了社會傳言充斥的可乘之機。”王克分析了當下受眾偏好和社會傳言的合理成因,以及傳言風行的情緒性因素,指出媒體主動強化正面引導比被動消弭負面輿情更為重要。王克認為,官方發布不應該坐等傳言不攻自破,而應直面被傳言過度解讀的客觀存在,構建應對輿情的“硬核”機制主動發聲。
在由黨報、國家電視臺等官方媒體形成的“官方輿論場”和由互聯網中自媒體和各種論壇等形成的“民間輿論場”并存的當下,如何打通兩個輿論場是媒體從業者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而教化民眾以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更是官方發布的政治責任。據王克觀察,大多數非專業人士都有從專業媒體印證新聞信息真實性的潛在意識,因此官方發布要給予民眾正面并且易于接受的引導。
在王克看來,有效且高效的意見傳播需要具備特定的技術路徑,要善于捕捉“痛點”,多維考察后采取較為奇特的思路,表現應當直觀明了,手法與時俱進,切忌“不合時宜”且不能拿“小概率事件”說事。王克提醒,意見傳播過程中要克服慣性思維,高度重視“二次傳播”,謹防正面傳播產生負面效應。
當天,王克還被聘為無錫日報報業集團“錫報講壇”主講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