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少老鎮區還沿襲著上世紀80、90年代的建筑風格,道路、街景、市政設施和服務水平都明顯滯后,與城市整體風貌不相協調。近日,記者從市(區)住建部門了解到,我市新安、查橋老鎮、華莊和東夅老街等多個老鎮區啟動整體風貌提升改造,保留原有文化“底色”、突出智慧公共服務、塑造特色功能融入城區一體化大環境成為老鎮區改造的亮點。
深棕色木制屋頂、白色涂料外立面,靈動的江南水鄉流線造型設計“鑲嵌”在城市家具中,昨天,記者帶著效果圖來到錫東新城查橋人民中路,眼前,工人們正在抓緊部分收尾工程。錫山區住建局負責人介紹,這里已基本完成了沿街樓宇外立面、彩色慢行步道鋪設、多功能街心公園和健身設施改造,整條人民中路正逐漸接近設計圖上的“新中式風格”風貌。
與查橋老鎮同步開始改造的還有新吳區新安老鎮。“老鎮周邊現代化樓宇林立,從道路寬闊的新梅路轉入老鎮南湖園路后,道路風貌落差明顯。”新安街道負責人說,新安老鎮改造前道路狹窄,汽車隨意停放,街區設施破舊老化(上左)。今年4月,新安啟動以南湖園路為中軸線的整體改造“打樣”,由點及面推動老鎮區風貌提升。“目前南湖園路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形成與周邊人文風貌一致的配套小鎮,預計年底完成改造。”
老鎮區停車難、公共服務配套不足一直是“短板”。占地2萬平方米的查橋鎮南路街頭公園近日開工建設,公園內擬新增約60個停車位,建成后將首先解決附近查橋實驗小學師生的停車難題。新安老鎮將老菜場區域重新規劃,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改造停車場,并統一上馬智慧停車收費系統,規范鎮區亂停車現象。東夅老街著手整治周新路附近農貿市場外圍環境,打造與附近住宅小區配套的智慧農貿市場。華莊老街去年啟動的街區環境集中整治,目前已初見成效,成為經開區與新吳區交界處的“風景帶”。
不僅刷新“顏值”,更要兼顧“里子”。“老鎮區的窘況主要是內在設施老化。”據悉,去年啟動的新安老鎮區改造將區域內空中“蜘蛛網”全部送入地下空間,仰頭望見空中電線少了,環境更開闊了,查橋老鎮細致摸排12條主要道路和17個街巷,在改造過程中對地下管網統一“升級換代”。
市住建部門人士表示,美麗無錫建設要求系統化、特色化推進老鎮區改造,未來更多老鎮區將加入集中改造行列。查橋老鎮在整體改造中以“橋”為文化地標,打造匹配錫東新城高鐵商務圈的“江南綠橋”;改造后的新安老鎮將成為太科園科教產業配套區;華莊、東夅老街也將通過風貌系統性提升,改造升級為城市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