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輪船是今年長江引航中心引航的第6萬艘船舶。”日前,長江引航中心江陰引航站的高級引航員袁衛軍把英國籍“沃德”輪從上海引領進江陰港,他告訴記者,“第6萬艘船舶的順利進港意味著,引航員們克服疫情影響,以文明、高效、安全的引航服務,暢通了雙循環的主動脈。”
作為全國文明單位,長江引航中心在沿江布局了11個引航站和4個引航基地,引航服務范圍從長江下游太倉瀏河口至上游云南水富,是長江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名片。“外輪進江看到的第一個中國人是引航員,外輪出江最后一個送它離開的中國人也是引航員。”袁衛軍說,長江是世界上最繁忙、通航環境最復雜的水域之一,護航“水上文明”,他們既承擔著長江狹水道全天候引領大型或超大型海輪的安全風險,又肩負著維護港口和水域公共安全的責任。
“一開始以為沖一下就完事兒的,沒想到‘引航抗疫專班’已持續到現在。”“90后”引航員張蕾加入專班已有大半年時間。在國內疫情形勢嚴峻的時候,他就和引航中心的“戰友們”駐船引航為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及時輸送天然氣,長達80天。而在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后,為全力保外貿、保物流產業鏈穩定,他第一個加入專班,專門為中高風險的外輪引航。“引航員是‘水上國門形象第一人’,必須守好‘水上國門’第一關!”同為引航員的何欣強說。
“引航安全就是生命線,最安全的服務就是最優質的服務。”長江引航中心副主任吳福康告訴記者,盡管引航船舶數量逐年增多,但他們依然自加壓力,把事故率指標從過去的低于1‰調整到0.3‰。數字不斷降低的背后,是引航員們技術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充分挖掘釋放長江12.5米深水航道“紅利”,引航員們攻克難關,使得進江營運海輪由最大7萬噸級躍升到20萬噸級。據統計,長江引航中心今年共引進開普型船舶1672艘,較去年同期增長13%,僅此一項就能夠直接為港口企業帶來近30億元的經濟效益。踐行著“把世界引進長江、把長江引向世界”的使命,讓500多名長江引航員們覺得驕傲的是,“外輪進來要升兩面旗,不僅要升引航旗,還要升五星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