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無錫物流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物流資訊  >  行業新聞  > 打造“最強引擎”,激活科創澎湃動力

    打造“最強引擎”,激活科創澎湃動力

    2020/12/23 21:22:32

    來源:互聯網

      2020年,經濟化危為機、逆風破浪的前行中,人們看到一個科技光芒熠熠生輝的無錫。這一年里,太多可圈可點的“科技創新那些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

      全年之重磅,當屬太湖灣科創帶的發布,面向“十四五”甚至更長遠未來作出了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對丁漢院士頂尖人才創業團隊給予1億元資金支持,成為省內第一個給予人才最高支持政策的地級市;以科技合作為主題的洽談會開到黃浦江畔,是近年來無錫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對外科技合作盛會;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太湖之光”科技攻關計劃啟航……

      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今年以來,科技支撐的引領作用日益增強,1-9月份,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值6267.4億元,同比增長5.76%,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9.6%,創下“十三五”以來最高水平。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無錫在打造高質量發展“最強引擎”中演繹出更為生動而精彩的科技創新壯麗圖景。

      戰略升維

      “頭號工程”錨定未來發展方向

      時間:9月4日。無錫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發展規劃(2020-2025年)新聞發布會舉行,傳聞已久的太湖灣科創帶有了具體而實的內涵。

      對于無錫而言,太湖灣科創帶的出現,是一次戰略升維。這項決策,被視為無錫“十四五”發展的重中之重,面向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面向世界科技創新前沿、面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頭號工程”。

      一邊是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天花板”,一邊是越過萬億大關后的路徑選擇。雙重挑戰之下的無錫,將構筑未來新優勢的重任,托付于科創。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多次專題調研,邀請外智參與規劃制定,并征求科技人員、企業家等群體的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了“舉全市之力”的廣泛共識。

      太湖岸線108公里、總面積5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一核、十園、多點”擁湖發展,給予了無錫未來更多想象空間。據市科技局局長孫海東介紹,按照“三年起步、五年成形、十年見效”的時間表,太湖灣科創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智能裝備等產業發展,突出科技型企業梯隊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跨界融合,帶動無錫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產業主導權、發展主動權。

      10月23日太湖灣科創帶建設工作會議之后,這項“頭號工程”各項部署便開始接連落地落實,見行見效。一個月后,第二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上,三市共同發布了共建太湖灣科創帶的倡議書。

      “科創帶將是一個典型的創新經濟代表”,分析人士認為,重新定義后的太湖灣,不僅是新興產業策源地、科教智力集聚地、創業創新首選地,同時還被賦予科產城人融合、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擁湖生態標桿區等內涵,在一個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系統里實現各種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未來,協同聯動“環太湖”城市群,推動構建由內到外、從弱聯系到強鏈接的“環太湖創新經濟生態圈”,科創帶還將拓展成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為標簽的“湖灣經濟”。

      科技自立

      創新引領顯示強勁支撐力

      事件:2020年度江蘇省企業技術創新獎,10月9日公示。寶通股份、先導智能榜上有名,占據了總共十席當中寶貴的兩席。而這,也是無錫企業“十三五”以來首次獲此殊榮。

      2020年國際產業局勢的嚴峻復雜,讓科技的自立自強更深刻地警醒著更多企業。先導智能董事長王燕清6月份參加一場鋰電產業峰會時曾表示:“核心技術的領先是國產裝備走向全球化的關鍵。”

      先導的科技創新,體現在一串數字上:年均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14%、年開發新產品50種以上、擁有1100多項授權專利;數字投射到現實,是其卷繞機產品高達56%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這是鋰電池生產的核心裝備,由上萬個復雜的零部件組成,在研發領域的不斷加碼,先導卷繞機每分鐘生產的鋰電池裸電芯數目遙遙領先同行。目前,先導已成為全球唯一具備為客戶提供鋰電池制造整線解決方案的企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企業則牢據創新之主體地位。近年來,無錫靶向發力,推動創新型企業集群的持續壯大。下轉第2版>>>

      打造“最強引擎”,激活科創澎湃動力

      上接第1版>>>前幾年一度放緩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自2018年起進入良性發展軌道,今年新增數量以超出目標11%的業績勝利收官。開展雛鷹、瞪羚、準獨角獸入庫培育,127家企業實現梯次升級,73家企業入選2020蘇南國家自創區獨角獸和瞪羚企業榜單,再創新高。

      科技支撐對產業的引領,越來越多地照進現實。觀察2017年以來的省科學技術獎,無錫上榜企業從20項、29項、33項到今年38項一路攀高,其中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或唯一完成單位的數量越來越多,用硬核技術奠定市場的話語權。

      法爾勝泓昇集團在橋梁繩索領域耕耘已久,主跨列世界前10位的懸索橋和斜拉橋中分別有7座和6座使用了法爾勝纜索,國內大型懸拉索和斜拉索橋梁纜索則有90%出自法爾勝。數月前,企業獲批江蘇省院士企業研究院,是全省立項建設的兩個之一。“要堅持做研發,做基礎研發”,法爾勝首席質量官、科技中心主任朱維軍強調,這是企業的立身之本。

      優化生態

      加速布局全球創新要素

      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8月5日,2020太湖人才峰會上,丁漢從市委書記黃欽和市長杜小剛手里分別接過了代表著億元資金支持的支票和人才計劃頂尖團隊的獎牌。他表示,無錫給予的“頂級支持”,將促使團隊攻克的一些卡脖子技術更快產業化。

      透過丁漢團隊的最高禮遇,“無比愛才,錫望您來”的誠意坦露無遺。堅持全球視野、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無錫正加速布局集聚全球創新要素。

      人才、研發機構、創新平臺等,構成了創新要素的主體。這幾年來,無錫深入實施“太湖人才計劃”,今年新立項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項目162個、同比增長90%;持續與國內外著名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加強戰略合作,江蘇集成電路應用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項目簽約落地;積極搭建企業與高校院所的對接合作橋梁,2020無錫市產學研科技成果洽談會上,46個項目現場簽約、簽約資金達10.59億元。

      好的平臺能吸引極具創造力的人才,人才也在與平臺的交互中彼此成就。丁漢院士帶隊的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為無錫的產業需求建立了近20個技術和服務團隊,提供近百項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方案。無錫黎曼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研究院孵化的企業之一,從2016年的5人小團隊擴展至40余人,已為無錫多家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提供服務。

      要素集聚的背后,實質上是政策、資本等構成的創新生態帶來的“磁吸效應”。聚焦科技創新關鍵薄弱環節,我市在“十三五”內先后推出了“創新30條”“創新10條”等新政,分別對科技創新的全面支持以及高企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以及科技金融融合提供政策助力。

      在新吳區,以風投模式作為科技招商的新賽道已經開啟。新區科技金融創業投資集團兩年前在全市率先設立了50億元的新動能產業發展基金,瞄準科技產業前沿,建立起“基金+項目+園區”的一體化生態鏈。來自基層的探索突破,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的環境。據對今年發放科技風險補償貸款的統計,截至10月份已實現同比增長37.8%。

      一個強勁的創新“引擎”,將吸引全球心懷夢想的創業者蜂擁而至。看!太湖灣科創帶已經啟航。

    上一篇:創造更安全暢通優質道路交通環境

    下一篇:這是本分類下的最后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