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無錫物流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物流資訊  >  行業新聞  > 夜幕降臨,南長街人潮涌動,運河沿岸的環城步道更是熱鬧非凡

    夜幕降臨,南長街人潮涌動,運河沿岸的環城步道更是熱鬧非凡

    2020/9/3 10:21:57

    來源:互聯網

      夜幕降臨,南長街人潮涌動,運河沿岸的環城步道更是熱鬧非凡。在古運河、伯瀆河這兩條千年河流的交匯點上,實景演出《運河四季》彩排正在進行,舞臺串起河岸、古橋和人流,詩詞、歌舞、吟唱伴隨悠悠船行……流動的文藝盛宴次第綻放、美輪美奐,觀眾置于聲、光、電、水、霧、影的體驗中,感受江南古運河延續千年的煙火氣。

      古老的文明,總能啟迪未來。運河,這條活著的河流,在履行自己歷史使命的過程中不斷演化,升華成塑造城市個性的精神符號。

      民國時期無錫籍著名畫家朱夢華的一幅《梁溪攬勝圖》繪出運河兩岸繁華風光。而今,古老的運河正張開融合、創新、共享的臂膀,迎接著四海賓朋——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已然盛裝待發,9月3日至7日,將搭建起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臺、文旅精品推廣平臺、美好生活共享平臺,呈現較畫卷更為華彩的樂章。

      挖掘歷史 解密城市繁華密碼

      大運河攤開了一張“活化”的地圖,沿岸枕河兒女,正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書寫這條母親河的精彩故事。

      今年7月,運河畔的地標建筑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修繕后重新開放,位于茂新面粉廠舊址的這一博物館至今已經接待游客80余萬人次。博物館負責人李文華說,除了做基礎整修調整,也在編制陳展升級方案,挖掘好這一“雙國字”文化遺產,傳播好無錫工商文化,解密城市百年繁華。

      祝大椿故居、麗新紡織廠舊址、慶豐文化藝術園……如今,錫城運河沿線70多家文化場館類型齊全,其中有東林書院、黃埠墩等遺產保護展示型,民族音樂博物館、周懷民藏畫館、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等綜合文化展示型,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接官亭弄等歷史文化街區型,也有北倉門、無錫縣商會舊址等近代工業遺產型。圍繞這些文化場館設計開發新游線,“運河絕版地主題游”“名人文化游”“文旅研學游”等文旅融合新品即將成形,運河文化正以更有滋有味的方式走進市民生活。

      如今的大運河,成為無錫城市發展的重要空間軸,翻開最新的《無錫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圍繞大運河的城市布局躍然紙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無錫建設保護區將布局“兩園三帶十五點”,全方位展現運河獨特風華。

      “大運河的發展利用,不僅在保護傳承工業文明和非遺,也在探索讓歷史建筑重煥生機的現實途徑,更是讓運河文化更好滿足群眾需求的創新實踐。”江南大學的李道國教授說,讓文化與生活、產業交融,串珠成鏈,共筑“全域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在今天開幕的運博會上,“夜游古運河”的環節就將用歌舞、光影秀等呈現方式,錫劇、昆曲等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串珠成鏈、閉合成環”的無錫運河文化建設成果。

      優化環境 碧水悠悠處處皆景

      水鳥飛舞,時而停駐岸邊樹枝之上,時而悠閑地掠過水面,搖櫓船的老船工陳偉說,這幾年隨著運河水環境及周邊生態情況越來越好,水鳥與游船相映成趣的畫面已經成為運河新景。在畫卷上揮毫潑墨的不僅僅是“運河絕版地”的美景。今年,伯瀆河的美景成功“出圈”,成為熱議的“網紅打卡地”。經五年的綜合整治,伯瀆河水質連續兩年穩定達標,新吳區正在打造“夢回伯瀆 七里長廊”的新景。而大運河惠山段與正在規劃建設中的錫西鄉村振興風光帶相互交集,利用這一優勢,惠山區將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上的“惠山走廊”。

      運河為無錫提供了一個宜居的環境,無錫也持續為運河“扮靚出新”,全線河道清淤,修筑駁岸和沿河長廊,改建、擴建沿河景觀,重建、新建運河大橋,拓建運河大道,增設運河綠地,實現步道環通。根據《保護規劃》,在古運河全域旅游示范區、大運河沿線環境等建設過程中,將進一步開展生態修復,加強對大運河水環境治理和沿線綠化環境建設,統籌大運河岸線利用,兼顧親水等要求。

      用新科技、新方式呵護千年運河,無錫依然走在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前列。借助物聯網的優勢,無錫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航道管理,形成完整的設計應用方案。數字再現展示工程將在大運河新一輪建設中啟動——大運河將進行全景建模,實現全景展示、人機互動;在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二期)項目工程、宜興市文教創業陶藝實踐基地中,將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實現詩詞歌賦、運河故事、史料文獻等大運河文化信息的實時展示。

      文化為魂 擁抱運河美好明天

      時光流轉,運河文化從未離生活遠去。大運河之于無錫,不僅僅是一道厚重燦爛的風景,更是一種具有生命象征意義的發展之河,她見證滄桑巨變,講述幸福故事——

      華燈初上,大運河畔,車水馬龍;兩岸綠道綿延,小橋流水間,微風伴隨著枕河人家的吳儂軟語,吹拂耳畔。每天晚飯后,70歲的蕭國仁和老伴都會沿著槐古橋的環城步道走到永定橋。“這些年,這里一直在變,越變越好,越變越美!”許多運河人家有著與蕭大伯同樣的感受,生在運河邊,長在運河旁,也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運河的美。

      大運河是無錫的“文旅大通道”。在當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無錫正利用運河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打造長三角區域的“夜經濟”新風貌。依托運河優勢,無錫形成了以影視傳媒、創意設計、文化旅游、文化娛樂、數字文化、文化制造為代表的現代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入選首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融創文旅城、拈花灣禪意風情小鎮、海瀾飛馬水城等文旅項目建成運營,運河無錫段建設正朝著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游帶方向奮力前行。

      大運河孕育了水利文化、漕運文化、工商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運河也因這些富有時代文化的印記,閃耀著人文之光。錫繡國家級非遺傳人趙紅育的百米發秀《梁溪攬勝圖》、惠山泥人國大師趙建高的彩塑《古運河全景圖》,以及《清名橋》《你好,無錫》等不少吟唱無錫的歌曲作品,運河都是繞不開的元素。古運河風情夜游節、大運河民謠詩歌節、古運河文學電影季……近年來,各類文化活動沿運河鋪陳開來,吸引了無數的詩人、民謠歌手、電影人匯聚于清名橋畔。大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吸引著創意十足的設計師、藝術家們落戶于此——南下塘135號的“摯舍·南禪觀水”,今年以來頻頻在國內外設計舞臺亮相。創作者蔣華健說,第一次走上無錫南長街,聽著古運河水聲,便毫不猶豫地決定留在這里,“在這里才能完成歷史使命,讓文脈傳承,讓作品鏈接當下和未來。”

      運河是一艘航船,既是一艘承載歷史之船,更是一艘承載現實幸福之船。今天,第二屆運博會將承載著千年運河記憶,創新的表達,流動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流淌出波濤滾滾的文化記憶,從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弄堂”駛向“融合、創新、共享”的運河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