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無錫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發展規劃(2020—2025年)》正式印發,一張藍圖繪就未來。“頭號工程”任務明確,無錫將以科創再次定義“太湖”。
根據《規劃》意見,加快建設太湖灣科創帶是無錫建設開放創新之城的生態中樞、引領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地標、支撐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平臺、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節點。
如此站位,很容易理解,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區域創新合作日益緊密,成為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力量,而無錫作為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同時也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傳感網示范區等國家戰略支點城市,規劃建設太湖灣科創帶,將有利于統籌發揮我市太湖灣沿線各板塊的區位優勢、特色優勢和競爭優勢,協同參與、全面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打造彰顯我市特色鮮明、匯聚高能級創新要素的新地標,這是無錫在“十四五”乃至更遠的未來“破局”的關鍵一步。
太湖灣科創帶發展規劃解讀
創新驅動
建設太湖灣區科創共同體
規劃中寫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包含了物聯網、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云計算和大數據管理技術、高性能計算技術、生物醫藥技術;前瞻布局5g及b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重點提到了“太湖國家實驗室”建設,布局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體系,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無錫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優化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需求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型科研組織,組織和實施新研發計劃。
可以看出,太湖灣科創帶的“創新”,不再是無錫以往擅長的應用創新,而是向我們曾經的短板“源頭”創新發起了攻關,這不僅是支撐太湖灣科技創新帶高水平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無錫未來發展的重要動能,只有解決了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才能樹立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
市科技局相關人士表示,接下來,將通過三個行動來實現這一系列目標:“創新企業倍增計劃”,以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為重點,分類分層培育大量雛鷹、瞪羚、準獨角獸企業,打造一批成長性強的科技中小企業,形成創新集群。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要實現翻兩番,從目前的1000家增加到4000家;“重大基礎設施領航計劃”,重點抓科研院所,在這個灣區,加快布局重大創新平臺,推進太湖國家實驗室、物聯網創新促進中心、江蘇集成電路應用創新中心等建設;“太湖之光科技攻關計劃”,鼓勵更多的科研機構、企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每年無錫將投入不少于1億元,征集1萬個技術攻關需求,選擇1000個項目面向全球征集,無錫還將重點支持其中的100個優質項目。
為了科創帶能夠更好孵化、產出科研成果,科技服務業這一重要環節也被充分考慮,“云上科創帶”將起到促進技術鏈、資金鏈融合發展的作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科技服務業賦能創新功能與產業功能協同提升。
產業主導
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無錫是全國第13個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的城市,以占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2%的gdp。但近年來,發展空間受限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積在江蘇全省最少,國土開發強度已經是全省最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推動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聚集。
科創帶以前沿科技創新為突破口,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產業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突出科技型企業梯隊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技術創新與產業跨界融合,帶動無錫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增強產業整體實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產業主導權、發展主動權。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人士表示,科創帶產業布局延續了無錫的產業強市戰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物聯網、集成電路、車聯網、軟件和信息服務、云計算和大數據、5g、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和區塊鏈等領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國內領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壯大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以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為發展導向,加快發展新制藥和醫療器械,前瞻布局精準醫療、健康管理、醫藥研發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態;創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為方向,瞄準智能裝備制造領域前沿技術,重點扶持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著力發展智能裝備關鍵部件、現代節能環保裝備、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
加快培育壯大雛鷹企業、瞪羚企業和準獨角獸企業等具有高成長、爆發式、自組織、自成長特性的三類新經濟企業梯隊,培育發展四新經濟;壯大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助推領軍企業做大做強;培育經濟高質量新動能,強化三大經濟場景化、智能化、平臺化發展。
可以看出,對科創帶的產業布局,更加精準、前瞻和優化,在長三角一體化加快邁入更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無錫精準發力數字經濟、總部經濟、樞紐經濟,著力構筑特色鮮明、自主可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強勁增長極,將帶動產業強市水平躍升至一個新能級。
開放包容
打造環太湖新經濟生態圈
開放包容,是太湖灣科創帶的基調。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下,區域創新合作日益緊密,成為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力量,無錫作為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同時也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傳感網示范區等國家戰略支點城市,規劃建設太湖灣科創帶,將有利于統籌發揮我市太湖灣沿線各板塊的區位優勢、特色優勢和競爭優勢,協同參與、全面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建設匯聚高能級創新要素的新地標,同時助力區域內城市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通江達海鏈接全球。市內,強化產業鏈合作,加快太湖灣科創帶與全市各板塊的聯動協同。“錫澄一體化發展”,重點推動太湖灣科創帶內平臺載體與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的對接合作,加強與江陰國家集成電路封測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江陰現代中藥及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等協同聯動;“錫宜一體化發展”重點推動大拈花灣、宜興通用航空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寧杭高鐵宜興新城、錫東商務區和宛山湖科技城建設。
科創帶與“腹地”梁溪區、錫山區、惠山區等區域的聯動主要落腳在科技創新、招商引資、產業轉移等領域的協同,加快創新鏈,人才鏈,資金、政策鏈的融合貫通,推動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省內,加快蘇錫常都市圈建設,加強與蘇州國家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常州國家空間信息綜合應用創新服務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動;加強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建設,促進與常州在生物醫藥、智能數控與機器人等產業領域的協同合作;加強與泰州醫藥高新區、泰州環保科技產業園等園區的協同合作;深化與蘇中蘇北交流合作機制,推動與南通、鹽城間的產業、人才等交流合作。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實施錫滬產業創新合作計劃,加強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合作。重點推動無錫高新區、無錫經濟開發區等園區與上海張江、上海自貿區臨港片區、虹橋商務區等合作。謀劃推動在張江高科技園區、上海大學科技園等創新高地建設“異地孵化”基地,支持上海園區平臺在太湖灣科創帶建立分園。探索推動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等長三角地區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研發機構。
對接寧杭生態經濟帶,加強與南京的創新合作,深入對接南京創新資源,積極推動南京高校院所在錫建設分院和研究所,聯合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加強與杭州在數字經濟領域的互動合作,推進阿里巴巴飛鳳平臺、中電海康慧海灣小鎮等項目建設,探索與浙江湖州南太湖新區等重點創新平臺對接合作,聚焦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現代產業集群,推進蘇浙跨區域多領域協同發展。
內核外延
凸顯區位首位引領
規劃以“科產城人融合”為建設導向,以“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為工作總綱,以建設國家級新區為目標。“科產城人融合”作為一個全新的區域發展理念首次提出,它強調了科技、產業、城市和人在同一空間的和諧有機發展,這也是科創帶追求的目標。太湖灣科創帶,將它的功能定義為科創和產業是片面的,它一定是生態優先的,是一個加速推動創新功能、產業功能、城市功能與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環境結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科創帶的主體格局是“一核十園”。所謂“一核”即太湖新城。以無錫經濟開發區、無錫山水城科教產業園和無錫太湖國際科技園為核心,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突出新城首位度、體現無錫高水準,加快人才、技術、創新平臺等高端創新資源要素集聚,打造無錫產業技術創新的“中樞”和“內核”。
“十園”則是太湖灣科創帶沿線各市(縣)區發展潛力較強的園區平臺。現已確定分別是集成電路產業園、傳感網產業園、生命科學產業園、“兩機”產業園、環保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空港產業園、國家工業設計園(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總部經濟產業園。
可以看出,在“十園”的選定上,主要圍繞著無錫產業地標打造的重點產業集群,同時也兼顧了傳統優勢產業和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以及態勢良好的服務業園區,產業畫像豐滿。
規劃還提出了“多點”聯動的思路,用好太湖灣科創帶沿線的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資源。
一核十園多點擁湖發展生態格局,進一步夯實太湖灣科創帶戰略支點,實現“突破一個、帶動一片”的引領和示范效應,在科創帶內形成了一個點、面、帶的創新輻射關系。
城市賦能
營造宜居宜業的人居環境
發展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人。太湖灣科創帶不僅僅是一個科創、產業概念,更是市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現代親水城市人居范本,它的目標直指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宜居宜業宜商環境。
這里動感十足。蘇南碩放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推動機場與市域快軌、城市軌道交通的有效銜接,建設空鐵聯運樞紐,打造空港—城際綜合樞紐功能區;推動鹽泰錫常宜鐵路規劃建設;推進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宜(興)高速公路、宜(興)長(興)高速公路建設,推動蘇錫常三市城市快速路對接,蘇錫常“0.5—1小時城市通勤圈”將成為現實。
這里高效智慧。以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依托無錫城市大數據中心等平臺,醫療、旅游、政務、城管、安監、消防、環保等領域的數據集成和應用將在這里大規模應用,建立專屬數據銀行,打造成為數字無錫的樞紐平臺。
這里管理精細。技術先進、安全可靠、服務便捷的數字化服務設施體系將廣泛應用。無人零售、共享出行、未來教育等覆蓋食、住、行、游、購、娛多元領域的標志性服務場景,引領未來生活和工作方式場景首先在這里出現。
這里最江南。生態保護和江南文脈的開發將在這里得到更充分的彰顯,太湖灣科創帶無疑是無錫最黃金的灣區,為城市環境和治理提升提供了揮灑筆墨的敞亮畫卷。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行遠。
太湖灣科創帶是一張宏偉旖旎的藍圖,實現它卻并不簡單。這是一個跨區域、跨部門、跨領域的規劃,需要恒心、耐力和開放、包容的心態,制度引領、制度創新顯得尤為關鍵。
從市科技部門了解到,我市將出臺首個科技領域的地方立法,這也是太湖灣科創帶的首次破題。在規劃中,還提及了“企業出題、院所出智、協同破題”協同創新機制、政府服務、制定出臺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科研用地政策、多元資本引進等企業、人才關心的問題。太湖灣科創帶的建設,是一次打破舊的產業發展思路、創新方式、城市治理的過程,期待更多細則的出臺,能夠為實現這一宏圖護航。
人才引領
建設創業創新人才首選地
關于為什么要在太湖最美的湖灣劃定這樣一條科創帶,其中很大的原因也是為了用宜居宜業吸引天下賢才。人才是建設太湖灣科創帶的根本,也是活躍科創帶的要素,規劃提出了“以人的價值驅動帶動創新驅動格局的構建”這樣的引才理念,以建設人才創新創業集聚區、人才體制機制試驗區、科技人才服務示范區為著力點,營造良好人才成長發展環境。
不拘一格引人才。既要聚焦全球范圍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著力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等頂尖人才和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精尖缺”、“卡脖子”領域高層次人才,也要引育產業技術實用人才聚焦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吸引集聚一批產業技術人才來錫留錫創新創業,自主培養一批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建立重點產業技術人才清單制度,分類引進海內外工程師、技能大師等專業技能人才。
在規劃中,不僅看到了一貫延續的“太湖人才計劃”、“太湖人才峰會”等品牌,能夠看到適度放寬“人才落戶”,探索“安家補助”、 “生活補助”等溫暖的字眼,“人才貸”、“人才保”、“人才投”等金融服務,人才公寓(公共租賃房),試點推行人才共有產權房制度、國際化人才社區,加快國際化教育、醫療、運動健身、酒吧餐廳等設施建設,打造體現國別風情的建筑風貌,構建“類海外”的軟環境都被考慮在人才引進生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