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無法前往北京、成都等地出差,雪浪數制創始人兼ceo王峰突發奇想:“要不沿著太湖看看,能不能開發什么新的客戶?”走到西太湖時,他找到了天能集團。“互聯網上半場在杭州,互聯網的下半場工業互聯網一定還是在長三角。”王峰說。
一體化不僅僅是在經濟層面上重塑長三角。
作為長三角的幾何中心,無錫如何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下異軍突起,成為這座城市未來五年的重要課題。今年5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市長杜小剛就提出了湖灣創新區的構想。杜小剛提出:“無錫一直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將主要從畫好湖灣創新的藍圖、培育產業集群梯隊、匯聚各方面的創新資源、搭建創新協同平臺等四個方面來做好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具體工作。”
太湖灣科創帶上,108公里的太湖岸線貫穿新吳區、無錫經開區、濱湖區、宜興市等無錫主要板塊,更牽動著滬蘇浙皖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環太湖城市群。這既是無錫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抉擇,也是無錫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主動作為: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校準定位,無錫正利用其腹地優勢和產業優勢,在科創時代,跑出新的加速度。
新的賽道,要有新的“跑法”
“太湖灣科創帶建設要積極把握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契機,深入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等建設,加快塑造一批凸顯區域特色、高端創新要素集聚、科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新地標,打造區域未來創新磁極。遠期突出面狀輻射,帶動太湖灣科創帶周邊區域分工協作,實現無錫全域、環太湖地區一體化發展,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提供重要支撐。”參與太湖灣科創帶規劃編制的長城研究院副所長蔡杰說。
如今,中心城市加快向都市圈、城市群、大灣區等方向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走向跨區域一體化,區域競合焦點由聚集產業項目向聚集雙創資源轉移,需要進一步突破地區限制,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參與區域創新合作與競爭,在更高能級、更高平臺上融入區域創新網絡。以上海、南京等為代表的中心城市依托區位優勢、城市環境、公共服務、人才發展環境、資源集聚等優勢對周邊城市的影響日益顯現,如何在空間范圍縱橫交織、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現狀下打造產業分工優勢互補、創新生態共生共榮、思想文化開放包容、體制機制相互彌合的創新共同體,存在不同的訴求。
競速長三角一體化,太湖灣科技創新帶試圖破題。這是一項著眼長遠的戰略部署,從生態、人才、研發、金融、體制機制等各方面都作了謀劃,未來不僅是無錫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的“頭號工程”,更將對接長三角科技資源,打造出在國內具有獨特地位的環太湖科技圈。
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做優做強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等現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全力推動深海極地裝備技術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加速落地,高標準籌建“太湖實驗室”,積極探索重點科技項目攻關“揭榜掛帥”機制,深化與國內外著名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合力打造太湖灣區科創共同體……借科創之力提升城市能級。
能級提升是為了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有更多作為,深入對接國家戰略。今年以來,無錫參與簽署了《共建長三角產業合作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加快融入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協同發展新格局,在經營好城市間產業鏈創新鏈互動“小循環”的同時,打造長三角一體化“中循環”引擎,爭做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
科創帶是一體化戰略的“生根”
以太湖為圓心,科創帶在長三角打開了一幅三維網狀的發展圖景。
太湖灣科創帶將積極對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1+n規劃和政策體系,協同聯動滬蘇浙皖“環太湖”城市群,以四大圈層聯動,推動構建由內到外、從弱聯系到強鏈接的創新經濟生態圈,為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合作。重點推動無錫高新區、無錫經濟開發區等園區與上海張江、上海自貿區臨港片區、虹橋商務區等合作。推動在張江高科技園區、上海大學科技園等創新高地建設“異地孵化”基地,支持上海園區平臺在太湖灣科創帶建立分園。探索推動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等長三角地區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研發機構。
——對接寧杭生態經濟帶,與南京的創新合作,深入對接南京創新資源,積極推動南京高校院所在錫建設分院和研究所,聯合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加強與杭州在數字經濟領域的互動合作,推進阿里巴巴飛鳳平臺、中電海康慧海灣小鎮等項目建設,探索與浙江湖州南太湖新區等重點創新平臺對接合作,聚焦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現代產業集群,推進蘇浙跨區域多領域協同發展。
在湖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陳曉看來,太湖灣科創帶規劃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指引性,特別在當前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在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下,對于區域城市轉型發展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對像湖州這樣的非中心城市,科創帶的構想很好的把我們串聯了起來。”他認為,科創帶要立足于長三角一體化的視角,從更高的站位,更大的視野來謀劃。“立足于環太湖的無錫市、湖州市等周邊城市的生態優勢、產業協作優勢、交通的通達優勢來開展更有深度更廣泛的一體化合作。”
謀求環太湖圈協同發展
發展進入創新時代,每個城市都在圍繞創新實施發展戰略,太湖灣科創帶的優勢在哪里?
開放,包容,協同。這不是一個“內卷”的科創帶,而是一個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謀求環太湖圈產業、生態、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動議。
長三角作為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區域內各個城市的發展提升,目前已經到了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的新階段。將更多的創新要素、創新力量凝聚起來,已經成為殊途同歸的選擇,所以有了各自“帶”“灣”“廊道“概念的提出,其核心都是創新、創業生態的培育,有了這樣的生態,創新才有可能形成開放的、持續的、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
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蔣佳林認為,“環太湖圈”可以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突破口,構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共贏是所有合作的基礎。“環太湖地區城市間應加強科技合作、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業分工與協作,加快區域內要素流動,提升環太湖區域整體競爭力,為長三角一體化貢獻更多經驗更多智慧更多力量。”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朱李鳴表示,在整個長三角或環太湖區域里,各個產業集群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基因”,承續自己的傳統、具有自己的個性優勢,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走出自己的特色。無錫的優勢是集成電路、物聯網、智能裝備。借“太湖灣科創帶”進行延伸,共建環太湖科創經濟圈,依托太湖沿岸城市相近的人文優勢,在長三角生態核心區打造面向未來的中國科創先鋒區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具體實施上,可以先建立環太湖市(縣)長聯席會議機制,以共保太湖為切入口,協商科創產業共建,爭取納入國家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工作重點之一。
太湖是最無錫的符號,太湖也是滋養長三角地區的母親湖,讓科技之光在太湖畔流動,不光是無錫愿景,也是整個環太湖流域、長三角地區的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