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過后,無錫純宇環保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范萍頻頻接到客戶電話,大部分都是為了生物降解袋和餐具而來。隨著去年底“限塑令”的升級,企業在海內外的市場進一步打開。她粗略算了下,去年一年環保材料的訂單翻了近一番。
記者昨天從市市場監管局登記指導處獲悉,目前全市共有降解再生類市場主體2666家,僅2020年一年就新增1668家。升級版“限塑令”的推行打開了發展空間,讓這些市場主體一下活躍起來。
生產端迎來機遇
“負責人近來馬不停蹄地在全國走訪市場、拜訪客戶。”無錫中央化學幾年前向環保材料轉型,可降解塑料袋、甘蔗漿容器都已有成熟產品推向市場。
“和之前主要在流通使用環節,比如通過對商場購物袋收費,來鼓勵消費者以自帶包裝袋等形式減少用量不同,這次不再是‘有償使用’的簡單治理思維,而是從生產、流通、銷售以及使用等環節的全鏈條禁限監管。”在市發展改革委資環處相關人士看來,新政給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機遇。
及時引導換賽道
新政帶來市場需求爆發,但政策推行并不代表市場的全面跟進。在升級版“限塑令”落地初期,原材料短缺導致的成本上升是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轉產是必然的,憂心的是原材料導致成本成倍上升。”一家塑料制品企業負責人的說法代表了不少小企業主的心聲。現有可降解材料在物性上還無法全面替代傳統塑料的功能,也讓一些企業保持觀望。錫山一家可再生塑料企業人士表示,像輪胎塑料包裝,這類包裝物的特性必須不容易燃燒難分解,改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并不容易被客戶接受。
市市場監管局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處具體負責人坦言,相比限塑專項整治行動,更大的工作量在于,后續如何把符合條件的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引導其及時做好生產轉型和調整。
行業全鏈條升級
對于行業轉型的空間,江南大學包裝技術與機械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輕工業包裝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副主任王軍教授較樂觀。他認為各類可降解材料都會迎來發展機會,例如已經釋放專利的pbat對成本消化能力較強,產能的提升有望使成本逐步趨于市場可接受程度。
而從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角度看,結合正在全國推廣的垃圾分類,升級版“限塑令”對可再生類企業更有利。“嚴格的收集手段能提高再生粒子的純度。”純宇環保的范萍表示,優化塑料制品的回收條件,將幫助行業提高塑料制品品質,帶來一波產品價格和處置收益的雙上漲。
另外獲悉,市發展改革委、商務、城管、生態環境等多部門正就如何推進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尋求進一步落地方案。
市生態環境局固體處羅小春表示,此次升級版限塑令要求從生產到回收再到利用處置全鏈條同步升級,在強化禁限不達標塑料制品的同時,補齊廢塑料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