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鮮花綠草裝點庭院,我們用誠信友愛滋潤心田…那就是我們和諧家園。”這是普惠苑社區自創歌曲《和諧家園》中的一段,每逢社區文化活動,大家要唱上一唱,贊一贊新生活。
普惠苑社區是江陰較大規模的農民拆遷安置小區,安置了原夏港街道8個行政村和一個企事業單位的居民。同時,還是江陰首批“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這種跨越,是他們長期堅持加強黨的領導,深化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結果。
民聲有人聽
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蔡國明的辦公室,每位居民都可以出入。因為,這個辦公室還有個名字:“蔡三好工作室”。在工作中,他發現社區很多矛盾是缺乏好好溝通導致的,就成立了自己主持的接待居民的工作室,每周開放六天。工作室成立以來,解決了很多復雜問題。群眾稱贊他是“態度好、言語好、效果好”,于是,這“三好”后來成了工作室的名稱。
以黨組織的領導為核心,夯實社區治理基礎。不斷完善黨組織建設,抓好社區干部隊伍、黨員隊伍、黨員志愿者隊伍;以黨員管理示范樓、樓道黨小組、黨員先鋒驛站、黨員示范戶為載體,發揮黨員垂范作用;考慮到老黨員多,設置了黨員提案箱,及時處理及時答復;建立“小紅磚民情議事廳”,發揮退休黨員調解議事功能。社區黨委一系列的實踐,使黨員干部在社區治理中起到了引領作用。
有話請你講
在普惠苑,時常能看到一個令人激動的場面。臺上幾人唇槍舌劍、臺下幾百上千人或旁聽或參與發言,氣氛頗為熱烈。這是社區“有話請你講”對話平臺在討論社區重要事務。近些年來,私家車越來越多,車庫僧多粥少,怎么分配?他們就將問題擺上“有話請你講”,臺上臺下,居民代表、社區干部、有關方面都暢所欲言,最后,抽簽分配的辦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矛盾順利解決。平臺暢通了居民間的交流,解決了私搭亂建、小區改造等諸多難題。
“把問題交給群眾,讓群眾參與決策,復雜的問題也會變得簡單。”社區干部說。這只是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一幕,他們還選舉產生了樓組長,使樓組長成為社區的好幫手。辦了自己的網站、微信平臺等媒體,讓居民及時了解和參與社區事務。
傳播正能量
去年三月,社區“草根名嘴”宣講隊掛牌了。用質樸的語言講述黨的知識、國家的歷史,講述身邊的模范事跡,講述自己工作生活的變化和追夢故事,把個人夢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之中。
社區在推動居民自我管理的同時,十分重視居民自我教育,讓“洗腳上樓的老農民真正成為現代居民”。“曹阿姨講法大課堂”月月講,提高居民法治意識;完善愛心助學、愛心幫扶等載體,以愛心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幸福感;成立冰心“文化藝術團”,舉辦歌舞、曲藝活動,以優秀的文化陶冶人鼓舞人。不久前,社區自創的歌曲《飛向中國夢》還唱響了“全國村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