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家住富安社區的黃亞仙早晚都要到小胡山浜走上一圈。小胡山浜——這條上月剛被網民評為“無錫市最受群眾喜愛的生態樣板河”,如今不僅“顏值”高,而且人氣也很旺:“晚上燈光一開,效果好得很,住在兩三公里外的人都會繞遠路過來走一走,拍個照發發朋友圈,點贊的人一大片。”黃亞仙笑著說。
小胡山浜,是胡埭治水的一張名片,也是胡埭系統治水、科學治水的一個縮影。在胡埭,治水之義,已不止于治水,而是建設美麗家園的重要一環,是將發掘歷史文化底蘊、打造人文親水景觀、方便居民休閑娛樂等功能融為一體的系統集成工程。
治水,要讓百姓感受到生態價值
劉塘村的村民沒有想到,從村里搬入鎮上的立人花園小區,那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劉塘橋也會跟著一起搬遷過來。
去年3月,為了貫通水系更好地治水,鎮里決定在立人花園小區附近開挖富安新河,考慮到村民們念念不忘那座被列入首批無錫鄉土建筑保護名錄的劉塘橋,鎮里專門請來市里和蘇州的文保專家幫忙,花了半年時間進行整體移動重建,老橋石塊從原址拆下來后,按原先的位置一塊塊編號,然后再在富安新河上一塊塊裝上去。
胡埭鎮黨委書記吳石松說,水是最有鄉愁記憶的地方,是百姓的生活場景。治水,要達到把水治好的目標,更要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態價值。
胡埭治水有個特點,就是將河道治理與鄉邦文化融合到一起,在治水規劃前期就把環境設計嵌入,小胡山浜岸邊的治水文化長廊充滿詩意,上山新河岸邊體現狀元文化、吳歌吳文化,富安新河岸邊則展示紅色精神、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等,鎮里還打算與專業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合作,在展示牌上印上二維碼,居民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聽到“胡埭故事”,邊欣賞河道美景邊了解本地人文歷史和科普知識。
沿著富安新河走一圈,宛如進入了一座美麗公園,石籠網箱體現了海綿城市的透水理念,1.5萬多平方米的綠化種植、水里1700平方米的水生種植滿足了附近居民對優美環境的追求,沿河分布的籃球場、籠式足球場、兒童游樂區、親水平臺等則滿足了居民休閑健身的需求。參與景觀建設的無錫市園林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史曉松告訴記者,胡埭已選擇了六七條河規劃“一河一景”設計方案,且以本地花卉為主打。富安新河河岸綠植以天鵝絨紫薇為主,下個月就會進入花期并持續到11月,兩岸將遍布玫紅色系,成為胡埭第一條“一河一色系”的河道。
“一河一景,就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環境變美了,誰都不好意思破壞環境,就是想扔垃圾也扔不下去。”吳石松說。
一條線拉直,理順機制走新路
治水不易。胡埭一鎮,有河55條,每條河都連著河網,單一的治水很難奏效,流域協同治理才是正解。
胡埭治水,方法多元,有控源截污、生態修復,也有用于點源處理的日本久保田技術,生態修復技術運用又分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復技術、智能生態水草河道治理技術、底泥清淤+生態護岸等,但要說到發揮關鍵作用的一招,還是治水機制的變革。
去年4月,胡埭在原先“治水辦”的基礎上成立了生態治理辦公室,對治水機制進行了調整,確定由副鎮長朱誼專門負責所有生態環保的事項,水利站副站長錢大江具體負責治水,中途不輕易換人,盡最大可能把取得的每一步治水成效固定下來。
吳石松說,用“一條線拉直”的辦法把機制理順,才能實現“最小投入換得最大回報”。
走進錢大江的辦公室,一本本厚重的治水臺賬堆滿了好幾個書架,翻閱這些臺賬,每一條河道都有好幾萬字的“對治方案”,從控源截污開始,分列出河面保潔、流水暢通、河岸整治、景觀綠化、水質匯總、長效管理等不同篇目,既詳細又明了。有了順暢的機制,輔以精準的“一河一策”,治水成效逐漸顯現出來。
眼下,胡埭已完成十條河道的水生態修復工程,小胡山浜從2018年到現在平均水質均達到ⅱ類,東街后浜、林浜、蔡巷浜等9條河道水質也有很大程度提升。在去年全部“消劣”的基礎上,今年河道水質90%要達到ⅳ類以上,一半以上的河道水質要達到ⅲ類水以上。
專家當技術后援,告別粗線條治水
青檀生態修復有限公司是江蘇省第一家獨立以“生態修復”名義注冊的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張松曾推動成立濱湖區“治水專家庫”,對水環境治理很有研究。作為“專家后援團”成員,雙方結緣于去年舉行的濱湖區首屆河長制暨治水高峰論壇,其后胡埭治水過程中碰上難題,常常會邀請張松來會診支招。
張松每周都要來胡埭,察看貓橋河、陸區港這兩條治理難度最大的河道,通過建立微生物生態系統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和解決工業面源污染是他關注的重點。在他看來,粗線條治水的時代已經過去,治水要有好效果,把河長制管理模式與治水前沿技術相結合、讓海綿團隊與水環境團隊合作是值得嘗試的方法。有條件的話,最好為各級河長配一個專家河長,有了技術支持,決策就能落地,就能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胡埭的河道分農村河道、鎮區河道與工業園區河道三種,分類治水的節奏正在一步步加快。短短兩年,光雨污管“四位一體”就排查了300多公里,投資達8000多萬元;對于保留的23個自然村則通過日本久保田點源技術解決污水收集和處理,待達標后再排放;鎮里還投資千萬元,建成了園區80家企業在線排污監控工程。此外,年內將完成最后一家化工企業的關停搬遷。
在治水之路上艱苦探索了幾年的胡埭人,逐步形成了一個共識:治水有規律,不能操之過急;治水,要與村莊治理同步。
和水打了20多年交道的錢大江說:“水質要提升一個等級,跨度很大難度也很大,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在退休前看到胡埭所有的河道都變成清澈美麗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