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市委書記黃欽來到他所在的惠山區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他強調,惠山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區20周年為契機,再揚新“四千四萬”精神,進一步激發改革血性、激活創新基因,勇當現代化建設的改革先鋒、創新標桿,為無錫勇做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創造更多“新惠山經驗”。市領導徐一平、周常青、李秋峰,王傳軍和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黃蓉華參加審議。
當天下午,惠山區代表團發言踴躍、氣氛熱烈。吳建元、錢莉莉、沈建偉、張宇蔚等代表,圍繞學習貫徹市委書記黃欽在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審議市長杜小剛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結合各自實際分別發言。大家一致認為,過去五年,全市上下擔當作為、奮發進取,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展示了“強富美高”新無錫的嶄新面貌;展望未來,市委市政府描繪的現代化建設新藍圖,提出的勇做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的目標,令人憧憬、令人向往,倍感振奮、備受鼓舞,為全市發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增強了動力。大家還就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太湖灣科創帶建設相關政策意見制定、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和規劃力度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黃欽在認真聽取代表們發言后表示,杜小剛同志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和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部署,回顧總結了“十三五”和去年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具體部署了今年和“十四五”重點工作,是一個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的好報告,是一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好報告,我完全贊成。
黃欽充分肯定惠山區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過去一年,惠山區聚焦轉型崛起定位,腳踏實地、埋頭苦干,防疫發展統抓有力、產業強區深入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城鄉品質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持續增進、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為全市發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貢獻。黃欽深入分析了惠山區過去發展的成功之道和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求惠山區繼續用好改革創新“關鍵一招”,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魄力,在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探索新路,努力成為無錫改革創新的一面旗幟。
黃欽指出,要立足自身發展優勢,緊盯未來發展趨勢,加快把轉型成功的“點”,拓展到“鏈”、覆蓋到“面”,在產業轉型升級上創出“新惠山經驗”。一方面,要下活傳統產業改造“一盤棋”,強化數字賦能,深入探索符合不同行業特點的“點+線+面”的“智改”新機制和“網+云+端”的“上云”新模式,加大對關鍵核心裝備的攻關推廣,形成輻射面更廣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要下好新興產業發展“先手棋”,探索依托制造業推進數字產業發展的新舉措,加大力度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前沿產業和數字密集型服務業,建設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核心區、產業發展集聚區和應用示范先導區。
黃欽強調,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轉型崛起的第一動力,加強與太湖灣科創帶等區域創新戰略的互動,在科技創新創業上創出“新惠山經驗”。一要打造“一鎮一院一產業”升級版,既要有序拓展協同廣度,注重產學研的橫向拓展,靈活構建更加廣泛的新協同體系;又要優化雙向協同模式,把訂單式合作與溢出式合作更好結合起來,打造策源、轉化和規?;瘧萌溫炌ǖ膭撔侣摵象w,更好集所有先進技術、創新資源為我所用。二要打造“院士經濟走廊”加強版,高水平建好用好院士工作站,加快更新“先鋒英才計劃”,集聚形成梯次銜接的“大人才格局”,更廣泛吸引高層次人才,充分發揮頂尖人才的“燈塔效應”。三要打造新型科創載體高配版,加快探索“載體+平臺”“載體+設施”等載體建設模式,提升現有載體專業化服務水平,為科創載體更高水平地“建”、更高效能地“用”、更高質量地“產”探索更多新思路、新方案。
黃欽指出,惠山是市區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之一,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創出“新惠山經驗”。要圍繞農業高質高效走新路,示范開展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積極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打造具有帶動效應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要圍繞鄉村宜居宜業開新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改革,高標準推進“一推三治五化”專項行動,建設更多更高品質的美麗休閑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要圍繞農民富裕富足出新招,積極探索具有惠山特色的富民模式,創新推進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惠山方案”。
“惠山過去是市區的‘北大門’,未來要成為全市的‘樞紐區’?!秉S欽要求惠山區以更寬視野、更大手筆,更好發揮“樞紐區”的作用,在加快協同發展上創出“新惠山經驗”。要加快轄區一體化,重點謀細謀深“雙核雙門戶”功能布局,統籌推進重點片區、重要節點的建筑美化、功能優化、空間綠化和管理精細化工作,加快改善全域面貌。要促進錫澄一體化,加快錫澄協同發展區建設步伐,加強與江陰各層級的聯動合作,形成更多協同成果。要融入全域一體化,提前策劃開展“產業+”“創新+”“設施+”等對接工作,更好承接資源高地溢出,努力成為滬寧科技成果轉化“飛地”和長三角生態休閑旅游“熱點”。